□ 潘艺心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今年市两会提出,要捍卫“两个确立”、凝聚广泛共识,高点高标筑家园,用传世之作提升城市之级。城市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更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唯有用心刻画每一寸土地,才能留下立之当代、传之后世、令人会心一笑的精彩城市。要用大匠之艺筑传世之作,在尊重城市肌理、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使无锡城市面貌神形兼备、气韵俱佳。
加速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更新有其内生性和规律性,是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内在需求。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看,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发展接近成熟期时,城市都逐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城市更新也应运而生。
从我国情况看,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江苏省是全国城镇化发展较快、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2021年,无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9%,超过发达国家水平(80%)。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锡应当“突出功能性、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往往面临“城市病”。具体到我国城市而言,主要表现为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较差、历史建筑数量多改造难度大等。实施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更新不同于旧城改造,更不等同于主要解决增量需求问题的房地产开发,而是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通过对城区内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存量片区抓紧进行挖潜提效,提升功能品质、释放发展活力,将存量片区打造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走有无锡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城市是地方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城市更新要结合自身的历史传承和区域文化,打造特有的城市内涵。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精细化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有助于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综合无锡和国内一些城市的探索实践,城市更新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三改”。
一是老旧小区改造。以改善小区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2021年无锡的老旧小区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共改造老旧小区893万平方米,接近“十三五”时期的总和。
二是老旧厂区改造。可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改造为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的空间或场所。锡钢浜项目正是无锡老旧厂区改造的杰出代表,原无锡钢铁厂一号厂房已改造为运河汇游客集散中心并已投入使用,三号厂房将改造为地标性城市文化装置文化山谷,并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锡钢浜项目所在的运河湾单元作为2021年先期启动的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已经彰显出符合预期的示范效应。
三是老旧街区改造。可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推动商业步行街和地方特色街区品质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发展成为新兴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火车站南广场片区作为无锡重要的形象窗口,当前状况难言理想,片区及周边的生活品质和整体形象亟待全面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2022年将加快实施火车站南广场等重点更新单元。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既有助于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市场纵深,又有利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
每个城市的特色不同,城市更新“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当前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无锡还存在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滞后于群众期盼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面向未来,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快建设宜居无锡、人文无锡,才能更好满足无锡人民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让无锡人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作者单位:无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