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警方周刊

战疫中的女警力量

  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警营中的女警们冲锋在前,她们柔美而坚毅的身影,在直面危险时临危不惧,奋战在抗疫一线。

  连轴转的工作很辛苦,但我必须坚守一线

  凌晨4时许,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正在梦乡里。为了守好入宜关口,宜兴市公安局宜城交警中队副中队长邹佳禾和战友们正在沪宜高速S48宜兴西查验点执勤。

  高速查验点执勤需要上夜班,早晚温差大、工作任务艰巨,基本都是男警参加,但是防疫特殊时期人手紧张,邹佳禾觉得自己一样可以顶上,主动请缨,成了这里唯一的女警。查验点采用的是四班三运转的工作模式,在进行身份查验、信息登记的同时还必须保障道路畅通,一站就要好几个小时。作为班组负责人,邹佳禾还要协调处理查验点突发的各种情况,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一车一检一放行”“逢车必查,逢人必检”……高标准的防控要求,对查控的执勤人员、过往车主来说,都是考验。3月31日晚上11点,邹佳禾接到工作人员求助有个货车司机不配合查验工作,情绪激动。

  原来这个货车司机从外地来锡,先前在高速上已经待了一天,情绪有些焦躁和崩溃。邹佳禾详细地解释政策,发现他可以申领通行证,立即帮助他在手机上操作,又送去水、面包等生活物资。“不少外地来锡人员不了解我市政策,等待时间长,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帮他们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

  查验点环境嘈杂,与司机对话时比较吃力,有些货车驾驶位置相对比较高,邹佳禾必须拿着喇叭、踮起脚尖对货车司机喊话,很多司机看到小小的身影,会探出身子将需要的电子通行证、健康码等递出车窗让她查验,这些细微的举动让她觉得很暖心。

  流调报告像一部精准到秒的VOLG

  “小吴,赶紧准备,支援云林派出所开展流调工作!”3月30日晚上11点,锡山公安分局安镇派出所民警吴伊雯接到指令后立即出发,此前她刚熬了三个晚上完成一起抓捕审查任务。

  30分钟后,五六十名民警、辅警组成的专班人员,围绕4名阳性病例和2名高危密接人员的流调工作迅速展开。1998年出生的吴伊雯是这次任务里最年轻的女民警,参加过多次流调工作,细心严谨、有条不紊,负责在材料组撰写阳性病例的流调报告。

  此次的流调报告要将病例3月15日至4月7日转运前的所有轨迹全部梳理出来,吴伊雯快速进入角色,以时间轴和停留点转变为主线开始撰写。“汇总信息不得有丝毫分心,不仅要一个不漏地签收确认,更要有序梳理、精准记录、严丝合缝。”

  3月27日下午,阳性病例在一个停留点的短短7分钟,就有96名同空间接触者,每个人的“时间轴、停留点、接触人员、接触情形”,吴伊雯都必须在报告中一一体现,她觉得像一部VOLG,但这次每个人的“出场时间”精确到秒。

  流调的每个停留点都建有一个工作群,吴伊雯需要同时在多个工作群中切换,每当一个密接人员被梳理出来,吴伊雯还要在最短时间内拨通当事人电话,确认基本信息以及管控措施。

  “请问您3月28日有没有去过XX地方?”“请您不要外出,等待社区防疫人员跟您联系。”很多电话都是在后半夜拨打,拨通之前吴伊雯内心特别忐忑,怕打扰居民休息,怕有不配合。但电话拨通后对方都耐心地回复,有的还会感叹民警太辛苦,“每一位群众对于我们工作的理解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凌晨4点前,第一批流调报告完成,但吴伊雯的目光依旧盯着电脑屏幕,第二轮、第三轮对数据“精加工”还在继续……

  我的社区就是我的家,我必须守好

  “这是我管辖的社区,也是我的家,我必须守好!”

  3月31日凌晨,锡山区被划为管控区,辖区疫情防控任务重,人手紧张,锡山公安分局东北塘派出所民警丁苏婉,独自承担起梓旺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安保和小区管控任务。她会同社区干部连夜组织开展工作,连续多日加班加点,一刻不松地奋战在防控一线。

  “管控区防疫要求更要严格,容不得一点错漏。”梓旺社区设置8个点位同时开展8000余户居民的全员核酸检测,连续5天,每次要在半天时间内完成,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核酸检测每天7点开始,丁苏婉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检测现场,与社区工作人员总结经验、沟通对接,做好充足准备。“请大家有序排队,耐心等待,注意前后距离相隔一米!”她总会提着扩音喇叭在8个检测点之间来回奔走,不断提醒,两天下来声音就有些沙哑,有居民提醒她喝点水、休息会儿,但这个小小的身影总停不下来。

  根据防疫规定,管控区实施“每天每户一人外出”政策,不少居民一下子难以适应。丁苏婉一边通过社区微信群进行政策宣传,一边在入户排查、巡逻走访中为群众答疑解惑。

  4月1日中午,正在巡逻的丁苏婉发现门卫处有争吵声,原来是一对老夫妻,因家中物资不多,打算两人一同外出购物,却遭到门卫劝阻而引发争执。丁苏婉了解情况后,向他们详细解释了当前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两人发现每天都可以外出,是自己对政策理解有误,情绪渐渐平复,积极配合登记,由一人外出采购。

  丁苏婉的丈夫是一名医生,被外派支援外地抗疫工作,两人互相理解和支持,“严控下的抗疫工作虽辛苦,但我不会后退,扛好我的责任和使命,与家人并肩作战,共抗疫情。”

  流调工作拨开迷雾,找回“丢失”的记忆

  当一个确诊病例被发现时,必须尽快找到所有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3月31日,滨湖公安分局组织对华邸国际大厦开展流调,正在支援一线开展“清铃”行动的网安大队民警蒋虹主动报名。“一定注意自身安全,保证完成流调任务!”53岁的她干劲十足,全副武装穿好防护服即刻出发。

  华邸国际大厦是栋29层的写字楼,租客主要是公司等经营单位,流动人员复杂,蒋虹和另外一名民警负责5至9层,进行逐门逐户走访。每到一个房间,民警进行现场访谈登记的同时,还要组织现场所有人面对面建群,再将到访过的人拉进群。

  “请问最近几天,有哪些人来过?”“什么时候来的?”“全程戴口罩了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让每个人回忆起自己近期的全部行程并不容易。蒋虹跟当事人访谈时,时间先由近到远,从重要时段到碎片时间,有时还需安抚对方的情绪,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找回“丢失”的记忆。当天的流调过程历时5个多小时,蒋虹必须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无暇顾及护目镜上凝结的厚厚水珠。

  现场流调结束后,蒋虹通过群里再逐一确认,每个人所讲的内容,每一个时间点都不能遗漏,还要完整衔接,不能有空档;每个环节做的事情、接触的人都要尽可能详细,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不能漏掉一个。

  蒋虹和同事还当起了这些微信群的“管理员”,及时安抚群众情绪,解答各种问题。蒋虹说:“我们多付出一些,他们就更多一份理解和信心,全民齐心,抗疫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