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兴
中国共青团诞生于百年前的5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要问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最喜欢的歌,无疑是由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昂扬轻快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工厂田头。其中“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唱出了年轻人的激情豪迈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特别是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一致。
那是个性张扬、青春飞扬的时代,那是前所未有不可复制的年代,无锡共青团行动起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奉献杯”活动,号召全市青年为团旗添彩,立足本职,努力为“四化”贡献聪明才智。团市委青年干部杨福良、郝刚携带一面定制的特大团旗赴北京请无锡籍老领导、老前辈在团旗上签名。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章瑞英热心地为家乡青年联系张罗,先后担任中宣部部长的无锡籍老领导陆定一、丁关根、王忍之欣然在团旗上签名;著名无锡籍经济学家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签了名。薛老还请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罗琼也签名,罗琼书记笑吟吟地说,家乡请你签名呀。薛老说,你是江阴人,也是无锡人,应该题写。罗书记开心地用毛笔在鲜红的团旗上写下“无锡青年,如日方东”八个清秀隽永的题字。国学大师冯其庸、钱锺书也题了词。钱老说,我写什么呢?就写我们家乡的一句老话吧。这位著有《管锥编》《围城》等鸿篇巨制的国学大师给无锡青年题写的竟是“从小看看,到老一半”,表达了无锡前辈对后代的热望。
那个时代的青年也追星,但追的不是影视明星,不是“小花”“小鲜肉”,而是受社会尊重、干实事的人。全国劳动模范、无锡动力机厂车工傅海泉和第一百货公司售货员王秀英在青年中声望很高,学习他们便是时尚。于是,全国劳动模范、国棉一厂挡车工何巧凤,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一百美女售货员汤敏等一大批青年先进脱颖而出,他们的先进事迹出现在电视里、画廊上。厂矿企业里车、钳、铇、铣各工种的青年纷纷参加“五小”活动,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造、小建议、小设计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那时,大家比的不是外表美,比的是谁奉献多,谁更聪明,工作上创新的点子多。傅海泉身边就汇聚了一大批“小傅海泉”,他们夸下海口,没有车床刀具不能干的活。如此,一茬茬青年能工巧匠薪火相传,成就了无锡制造业的神话。
那个时代的青年也追求时尚,穿喇叭裤,拎个大号录音机满大街走自然会引起人们啧啧称奇,但撑起时尚主流的是身穿“锡钢”“一棉”“锡压”“锡探”工装,骑着无锡造的“长征”、上海产的“凤凰”“永久”自行车,风风火火出没在大中企业里的青工。他们从不迟到,从不早退,即便是六天工作制,牺牲周日也是常事。他们并不富裕,内心却很充实,他们几乎不用化妆品,更没听说过奢侈品,但继承了父辈纯朴本分的基因,用粗糙的双手为日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满满的一桶桶金。
拿现在的观念看那个时代的青年,你会觉得有点傻,真就是“钱少、人傻”的感觉。每到三月,春寒料峭,中山路文明礼貌一条街上却是团旗飘飘,热情洋溢,向雷锋学习、“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无数共青团员、年轻人的风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摆摊设点,为市民免费理发,修理钟表、自行车、收音机,甚至为市民量体裁衣,组装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岂止是中山路,市区主要马路、大型厂企门口,青年的便民服务点星罗棋布。无锡共青团历史上一直有现在称之为公益、慈善的大型活动,那时叫义务劳动,不加班加点都不好意思去评青年突击队、突击手。要学手艺,请到突击队里来;要找朋友甚至伴侣,请到突击队里来。惠山脚下美丽的映山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环城运河,每一项大工程都不会少了青年突击队员们的身影。
无锡当时没有市级青年聚会场所,共青团便发起建造青年宫的倡议。现坐落在太湖广场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凝聚了当年青年们的汗水和智慧,几乎每个共青团员都捐了款。无锡惠山,古人称之为九龙山,山峦连绵,林木葱茏,被无锡人誉为“无锡之肺”,真是好风水好地方,其中多片山林也是由当年共青团员手植的“共青林”连缀而成的。这个5月,带上你的爱人和孩子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那是豪情勃发的年代,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未曾远去,也将永远不被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