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以全域科创理念为有限空间导入无限创新资源

​滨湖奋力拉快高能级载体建设进度条

  □本报记者 朱洁

  江大科技园新载体6月交付使用,启用同时将举办校友大赛,让一批大赛优质项目落地;蠡园开发区创意产业园五期项目土地平整完成,年底即将动工;太湖智谷三期正加紧建设,明年12月可投入使用……

  从这张滨湖科创载体建设进度表里可一窥其迫切感。2022年元旦滨湖创新大会上,滨湖发布了“科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将推动建设科创载体300万平方米,到2024年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科创载体1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年,滨湖区今年将推动建设科创载体超100万平方米,并有3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滨湖正奋力拉快高能级载体建设的进度条,吹响全域科创的奋斗号角。

  五湾五城载体密布 “战略预留”让优质载体适配优质项目

  在滨湖未来三年的载体布局中,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灵山湾创新城、红沙湾科学城、九龙湾智造城等五湾五城创新功能区成为主承载地。

  在河埒街道梁清路附近的核心商务区,3栋流线型幕墙外立面的大楼充满现代时尚气息,其所处位置正是滨湖区五湾五城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运河湾现代城。据河埒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顾海峰介绍,由街道自主开发、总投资12亿元的运河湾产业中心从去年4月投入使用,现已成功招引49家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50%。

  作为街道全新打造的12万平方米科创综合体,核心区块的产业规划路径可谓精准明晰。瞄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低碳环保、元宇宙等核心产业,高质量载体也匹配着高标准的企业招引思路。刚刚入驻产业中心3号楼的掌停互联网科技,立足“智慧+”构建智慧停车及智慧社区新生态,目前已成功落地实施了无锡市梁溪区多个智慧停车项目。据企业负责人徐钰青介绍,未来几年公司将专注打造中国智慧停车及智慧社区运营领导品牌,规划在3年左右营业销售收入达超30亿元,力争成为中国智慧停车、智慧社区行业的独角兽企业。

  新建载体供不应求已成为常态。但令记者好奇的是,产业中心3栋楼中位置最好的1号楼目前却处于“空窗期”。顾海峰道出其中缘由,“我们想用预留的模式,把最好的地段留给总部企业。”据其称,位于项目不远处的中粮工科上市总部此前一直“蜗居”在青山湾附近一块7亩地的小天地中,此番也成为产业中心最想争取的总部企业,当前双方的洽谈正在进行中。

  很多时候,载体在滨湖被定义为“稀缺宝地”。在载体规划之初,滨湖就已将预留企业加速器、产业化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做了提前谋划,特别是为将来要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企业扩大发展空间“留位”。这样的“战略预留”型招引原则不仅仅在一个科创载体中发生。蠡园开发区的创意园一期内,刚刚建造完的3栋大楼正在装修中,大部分空间已预留给了南京中安半导体、芯感智MEMS传感器、盛迈克汽车传感器等科技项目,剩余空间目前还未找到适配的目标租户——上市企业或准上市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就先留着。”蠡园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宏表示。全力算好“空间账”的背后传递着一个重要信号:通过精准把握高质量科技招商的发力点,不断提升产业浓度。

  大院大所优势集聚 用好“王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

  致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的滨湖区,手中最重要的“王牌”是集聚了无锡近90%的院所资源。推动载体建设的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滨湖正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

  江南大学科技园内,1.5万平方米的一栋新大楼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新楼目前谈好的项目主要是江大教授团队,其中一个氢能项目已属于产业化较成熟的。”江大科技园负责人殷宝良告诉记者,新载体将持续依托江南大学一流学科优势,支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教授、留学人员及大学生在园创新创业,加快培育大健康、未来食品等细分产业集群。

  作为江南大学和山水城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老牌科技园,园区累计已培育科技企业600余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入库培育企业57家。已入围高企入库培育企业、雏鹰企业入库培育企业的无锡迪腾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依托江南大学食品安全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企业已建成国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品种最齐全的可商品化的单克隆抗体(及配对抗原)库,并成功研制了食品安全快速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和检测箱,实现了在30分钟内快速检测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500多种,去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

  “孵化器不能靠房租赚差价,而要更多考虑为企业孵化未来。”殷宝良表示,通过特色精准孵化,今年计划完成滨湖之光6个立项。依托校友大赛落地一批优质项目,是江大科技园招引项目的“特色打法”,去年通过大赛共有16个项目落在了园区。结合6月新载体的启用,今年的校友大赛将同步举行,推动一批优质赛事项目落在园区。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滨湖区的“地标”产业,离不开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内包括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的多年孵化。滨湖通过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做强产业智库,做优“创新链”,绘就了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试验田”里最美丽的风景。

  清华无锡研究院孵化的慧易芯,是一家在太湖杯和全国双创大赛上脱颖而出的明星企业,聚焦于为大数据中心服务器、5G基站、人工智能设备等核心处理器供电的电源管理芯片的开发。来锡落地后历经一年多的蛰伏,公司创始人孟宇透露,随着今年SPS、DrMos等产品陆续量产,可产生销售额预计3.2亿元。

  站在清华无锡研究院13楼的会议室大落地窗前向远处眺望,傍晚时分的蠡湖畔山水一色,宽阔的湖面上甚至能看到飞鸟拂过。再将目光收回园区,研究院周边,由中微亿芯、中国电科、中科芯、中微爱芯等一批企业构筑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拔地而起。用“最美风景”吸引“最强大脑”,展露的正是滨湖对科技创新渴求的拳拳之心。

  做大做强载体基数 抢占新型产业园区开发与运营赛道

  科创载体是构建创新体系的承载基础。“只要有土地,都将优先用于产业载体。”滨湖区科技局局长杨振清介绍,聚焦滨湖五大优势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三大未来产业,根据“一园区一产业,一楼宇一特色”的定位,一批专业化高水准新载体的建设正全速推进,带动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走进蠡园开发区的创意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园区五期项目土地已完成平整,未来地上地下将新供8.3万平方米载体面积。这片被称为“牙缝里抠出的土地”将以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信息等产业企业招引为主,成为“蛳螺壳里做道场”的载体建设典范。引入新动力的同时,加速低效载体空间腾退对空间资源紧张的滨湖来说同样重要。园区内,老厂房的腾挪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通过这次调整,办公型企业将统一搬进写字楼,厂房则腾挪给生产型企业。

  “先进制造业在城市里对载体空间需求很大,滨湖现有的300万平方米政府自建载体,其实仍无法满足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需求。”杨振清告诉记者,政府主导建设管理的科创载体往往存在缺乏专业机构、人员的参与,共性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专业化民营载体的入局,可谓政府主导载体的有效补充。

  几年前,太湖智谷通过竞拍取得隐秀路与滴翠路交叉口西北侧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分三期开发了由研发办公、科技厂房、孵化基地、综合配套等组成的20万平方米的新一代城市工业地产载体。作为滨湖区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这个升级版产业园以全方位的功能组团,实现了真正的工业上楼。太湖智谷负责人杨明亮介绍,目前一、二期已入驻14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同时,三期项目已启动建设。园区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产出税收20亿元。

  外形设计充满城市风情,内部空间高度契合研发和轻型配套——太湖智谷诠释了新型产业园区的理念。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需要高标准洁净生产车间,而这样的定制厂房在这里得以实现。太湖智谷园区内的莱顿电子一栋6000平方米大楼,就由园区根据企业研发、设计、制造参数为其量身定制,俨然一个小型IDM(垂直整合制造 )工厂。在二楼生产车间内,企业给康明斯配套的欧七标准传感器样品已经研发设计完成。“在全球压力传感器市场,美国企业占了七八成的份额。我们从敏感组件直至最终产品都在莱顿工厂制造,并且拥有自行研发的ASIC芯片。”莱顿电子董事长周敬训告诉记者,今年3月企业刚完成1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年产2000万只压力传感器产线建设与海内外市场拓展。

  太湖智谷三期的东南面,被视为滨湖区最珍贵的一块“科创宝地”正待开发,未来定位为光子芯谷,将布局以量子科技为主导的一批未来产业。距其不远处的蠡湖湾未来城,新功能区的布局也在加紧推进中。不难预见,这一欣欣向荣的板块在不远的未来将迎来科创成果的花团锦簇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