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大成电视台的成员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第七届慈善晚会。6年坚持,慈善晚会的影响力一年胜过一年,社会的目光在这群学生引领下聚焦在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身上。
“海思青年”,心有大爱,志在四方。“‘海思’精神就是学校的灯塔,照亮锡东学子的人生之路。青年们追生命之光,立善良之心;追科学之光,立求是之能;追品性之光,立自觉之行;追信仰之光,立奋进之志。”锡东高中校长蒋洪兴这样道。
忆“海思”:
大爱精神融于锡东血脉
巍巍钟楼,悠悠钟声;清澈海思,道道涟漪。锡东高中钟楼下有一片湖泊名为“海思”,而从一旁的海思石上所刻的一段故事里,就能找到在锡东多年延续的大爱精神。
2003年的一天,原羊尖高中门卫室放了一封信,信封中放了100元钱并附了一张纸条,写明希望用这100元钱资助贫困学生,落款“海思”两字。此后的3年里,学校每个月都能收到同样的信。
“‘海思缘起于这一爱心故事,寓意我们要守住善良的底线,要与人为善。善良,是锡东青年的成长底色。”蒋洪兴说。基于“海思”爱心故事,学校以“海思”为名,成立“海思爱心社”,设立“海思基金”,定期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号召全校师生一起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募集一部分善款,资助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传承“海思”精神,学校还建造了“海思湖”,雕刻了“海思石”,命名了“海思路”,“海思”两个字逐渐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锡东学子。
锡东有爱,成者大成。每届大成电视台成员接力办好的慈善晚会,是锡东大爱精神的延续。更多锡东学生志愿者身影活跃在各类活动中。2018年,第十九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在锡东高中进行,不少已经毕业的学子纷纷回到母校参与志愿服务;2019年锡山宛山湖国际马拉松中,锡东高中18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赛场的各个岗位。去年,锡山区第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锡东高中开展,一批锡东学子主动牺牲假期,奔忙在赛场的每个角落,一件件鲜艳的红色马甲,成为赛场上的另一道独特风景。
新延续 :
“海思精神”融入校园课程
浸润在“海思”文化中,锡东高中正探索完善“海思青年”成长课程,结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点,相互贯通,勾勒出能呈现海思基因的课程谱系。目前,学校形成“生命之光”课程、“科学之光”课程、“品性之光”课程和“信仰之光”课程,培养学生善良之心、求是之能、自觉之行,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海思青年”成长课程谱系图不难看出锡东高中课程探究的精与细。以“信仰之光”课程为例,学校从自我表达、生涯规划、领导力三个角度分阶段渗透,促进海思青年的品格提升。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全面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不会救护不毕业,不会游泳不毕业,没有创意作品不毕业。”蒋洪兴的理念与“海思青年”成长课程彼此呼应。今年6月,锡东高中不少高三学子实现“双证”(高中毕业证书和“CPR+AED”培训证书)毕业。高考结束后,他们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跨出专业救护第一步。这也是“生命之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是锡东的又一关键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学校提供包括STEM课程、互动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和艺术创意课在内的丰富的校本课程,如跟我学App Inventor、Arduino创意机器人、基于Arduino的电子控制技术、 S4A互动媒体技术、数学视界下的3D模型、创意绘画与设计课程等。
向未来:
“海思青年”活跃校园内外
同伴、老师、家长、社会,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诸多人的共同参与、引领和陪伴。
社团是校内重要的育人平台。锡东高中梳理、优化和提升现有的200多个社团,整合形成公益性社团群、专业性社团群、自主性社团群、思政性社团群四大类,涵养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的领导力。通过生生相互影响,聚焦学生品格和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培养需要老师、家长的引领。锡东高中建设“海思青年之家”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借力“名师工程”项目聘请专家学者作为“海思”德育导师,遴选出一批家长进学校、班级,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海思青年之家’是‘海思青年’活动策划、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的基地,也是他们读书、聊天、争辩的场所,是学生发展的符号。”蒋洪兴说。
学生综合素养应在社会大环境中锤炼。目前锡东高中已有校内思维可视化、立体阅读、创客空间三大省级课程基地以及生命教育基地、“锡东花园”劳动教育基地等多个实践基地。学校还将拓展革命纪念馆、无锡籍名人纪念馆、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践基地群,常态化开展多类型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实践基地实地寻访、活动和实践。
一册《海思青年成长履历》,三年纵向跟踪记录,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锡东高中充分运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呈现学生活动轨迹。此外,学校通过“海思青年”评选活动为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纪念章,形成榜样力量,点亮更多青年心中的品格之光。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