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孔子四赞勾吴国君子季札

  □陈振康

  季札(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84年),姬姓,名札,吴太伯十九世孙,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又称公子札。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封于延陵(今常州一带);公元前519年,复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故季札又称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子。

  孔子与季札同时代,对其高尚德行推崇备至。根据现有资料,孔子一生至少四次盛赞季札。

  一赞季札“天民”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季札十分贤能,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们也都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适合继承王位,所以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据“上博楚简”记载,孔子对季札让国之举评价极高,盛赞“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天民”指贤者,是古代被崇尚敬仰的人。贤者,因其明乎天理,适乎天性,故称为“天民”。季札“让国”史实,并见于“春秋三传”以及《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多种典籍。季札可以说是勾吴国的至德代表人物。

  二赞季札“义正”

  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王派季札出使中原,周游列国。在他离开卫国前往晋国的途中,路过孙林父(卫国贵族,谥号文,故史料中多称之孙文子)所在的戚地(春秋卫地,为孙文子采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遗址),忽然听到敲钟奏乐的声音。询问得知是孙文子在欣赏歌舞,季札对身边的人说:“此人现在的处境,就像燕子在帐幕上做窝。晋国刚刚死去的国君的灵柩还没有安葬,难道可以寻欢作乐吗?”说完,季札决定不在戚地留宿,星夜前行赶往晋国。不久,孙文子从别人那里听说了季札的感慨,十分震惊,认真思考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决心一辈子不再听音乐。

  孔子听闻此事后,评价道:“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这一史实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卫康叔世家》《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中都有记载。其中,《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的记载最为详细,孔子的评价也出于此处。“季子能以义正人”,季子身上有令人钦服的大义和正气。他一语点醒梦中人,令孙文子幡然醒悟,“克己服义”,避免了灭顶之灾。

  三赞季札“习礼”

  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春,季札奉王命出使中原列国。除了侍卫、信使,季札大儿子逞之也跟随出游学习。从齐国返回途中,逞之得暴病去世。事出突然,季札决定就地安葬。当时他们正在齐鲁边境、嬴博两地之间,也就是今泰安、莱芜之间的汶水上游。恰巧孔子也在附近讲学,听说此事后,带着学生前往观礼。葬礼极其朴素,死者没有穿礼服,也没有随葬品,以季札的名望和地位,原本不该如此简葬。事后,孔子的一些弟子七嘴八舌责备季札葬子草率行事,不合礼制。孔子却予以高度评价:“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这一事件并见于《礼记·檀弓》《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及《说苑·修文》等书。孔子说:“看他最后悲号三声,心中无限悲痛,此乃礼不足而哀有余,哀子于父使命未毕而客死。”孔子观葬礼后,带领弟子在今港里村设讲坛向老百姓宣讲季札葬子一事,赞扬季札是最懂周礼的,是圣人。

  四赞季札“君子”

  公元前484年,季札去世,享年92岁。孔子闻讯,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以为凭吊。后人将孔子手迹摹刻于石碑,史称“十字碑”。史载,供奉十字碑的有江阴申港季子祠、丹阳九里季子庙等地。

  孔子赞称季子为“君子”,这是极高的评价。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中,孔子对君子作了说明:所谓君子,他亲身去实践忠信,他的心不为任何人所收买;他尽力去实现仁义,不伤害他人,也不嫉妒人;他知识渊博,没有一点骄矜的表现;他思想开明,考虑通达,对人谦让,没有争执的言辞;他十分和善,好像是可以赶得上的,但终究还是无法赶上去。

  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反复出现,据统计有109次之多。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做人的最高境界。十字碑文是孔子对季札最后的评价,可以说是“千秋定评”。

  吴文化的三座高峰“泰伯、仲雍、季札”,都是至德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华民族道德史上的典范。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值得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