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经科农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多元集合的创新生态圈。今天的科创载体就是明天的生产力。目前我市新型科创载体同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相比明显还不适应,要全面加强新型科创载体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布局、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服务城市创新驱动核心战略顺利实施。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把握好度,发挥政府和市场、市级和板块、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推进新型科创载体建设,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新型科创载体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在城市更新中全市域统筹谋划科创载体,根据各板块的资源和产业禀赋,因地制宜布局功能,着重把存量资源底数摸清、创造性开展盘活再利用,探索促进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降低债务风险、提升投资质效。
科创载体的现状与不足
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有新型研发机构46家、众创空间90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60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2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加速器14家,总孵化面积超500万平方米。科创孵化生态日趋完善。微纳园是中国第五家、江苏首家获评“亚洲最佳孵化器”,微纳园、江大科技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荣获“江苏省专业孵化器十强”称号。建成国家级健康食品、集成电路和软件等领域的专业化科创载体,完善覆盖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环保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于一体的全周期科技创业省级孵化链条11个。科创人才聚集规模初显。2021年,全市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吸引在孵创业团队和企业从业人员约5.5万人,全市累计引育省“双创人才”610人、“双创团队”58个,引育市级领军人才(团队)2700个,我市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科创载体还存在定位不明晰,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运营水平不高,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投风投不足,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尚不畅通等薄弱环节,需要高位统筹,精准施策,尽力解决。
优化科创载体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层次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把太湖湾科创带作为我市最大的科创载体,尽快专班化、实体化运作,打造长三角科创“高原”和国际知名的科创IP。继续全力对上争取,强化相关合作方协调联动,推动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加快建成国家实验室,建成全省科创“高峰”。
提标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加大新型科创载体建设的考核比重;针对国有、社会、企业等主体兴办的新型科创载体,分别精准化建立并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在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人才等体现科技浓度的指标上进行正向激励。适时开展《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执法检查,增强新型科创载体建设的“刚性”约束。
盘活提质存量。全面梳理存量科创载体,摸清底数,按照新型科创载体的定位,融通区域相关规划,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探索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载体。
大力实施“百企进百楼科技赋能工程”,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充分调动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孵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对科创楼宇实施改造和提升,采取“一楼一议”的形式,着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或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要方式,通过整合技术、资本、市场等各个环节资源,建立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孵化生态,促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推动竞合发展。坚持全市域一盘棋,重点围绕我市“465”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全市重大科创载体功能定位。注重发挥市及各板块各自的优势,对市级主导建设的高能级、高水平重大科创载体,明确涉及到的相关板块要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认真细致地配合做好征地拆迁、企业迁移、群众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强化服务、做优环境,为推进载体有序建设、高效运营积极创造条件;对各板块主导建设的重大科创载体,加强工作指导,结合区域优势产业,明晰自身发展主业,该集聚的集聚,该约束的约束,该舍弃的舍弃,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竞争优势,形成竞合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要尽力掌握我市“链主”、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国内外以市场化方式建立的各类型高水平科创载体,加强引导服务,积极导入科创资源为我市所用。要统筹各板块域外科创“飞地”布局,建立统一标准、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共打“无锡”牌、资源共享化,实现共发展、一起赢。要精准化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搭建全市统一的数据集中中心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产研院+投资发展公司+专业研究所”组织架构,组建无锡产业创新研究院,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和生活性公共服务。
进一步深化人才服务改革
培育连续创业者。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一大批高技能精英人才将成为连续创业者,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拥有高技能门槛、爆发式迭代增长特征的产业,已经孕育了第一批连续创业者。要紧密契合我市“465”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引进关键核心高端人才,着重培育、招引连续创业者和赋能投资者组成的互补型科创团队,努力推动“科学家”更成功转型为“企业家”,致力培育“有成功经验的常胜将军”。
探索柔性招引人才。要以科创“飞地”为基础,创造性培育一批服务于我市产业发展共性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共享载体平台,柔性链接高层次人才,让稀缺的人才通过在共享平台上“柔性”工作的方式服务我市更多企业,形成市场化的逆向人才虹吸效应,实现人才价值、企业效益、地区发展共赢的最佳综合目标。
为人才精准“画像”。要主动顺应人才工作规律,创新新型科创载体人才管理,绘制人才地图,实时监测人才流动情况、服务需求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施人才个性化精准“画像”,以进一步明晰高端人才的服务需求、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力避“要一个苹果,给一筐梨”,真正把人才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全力营造科创载体全视角全覆盖全功能的人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