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培源(1902—1993)先生诞辰120周年。周培源不仅是蜚声中外的科学泰斗,他和夫人王蒂澂还是独具慧眼的古书画鉴藏大家。1988年,周培源、王蒂澂夫妇将其披沙拣金近40载收藏的145件古书画无偿捐赠给了家乡无锡。如今,这批珍宝完好地保存在无锡博物院,静静地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芬芳。在周培源诞辰120周年之际,无锡博物院推出“象心以澂源——纪念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展出其捐赠的书画精品47件,让文物走出“深闺”,让艺术浸润城市。
让展览更加走心
“周老夫妇捐赠的古书画,几乎涵盖了明清书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参与周培源、王蒂澂夫妇书画捐赠的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主席陈瑞农介绍,周老夫妇捐赠的145件古书画,属国家一级文物的有43件,二级文物的有34件,其余也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真迹比例之高、精品之多、装裱之好,在同代鉴藏家中属佼佼者。此次特展犹如打开了一座“古代书画艺术宝库”:气度不凡、雄健豪放的“浙派”风采;苍润纵姿、清新逸致的“吴门画派”遗韵;古色苍然、明丽醇厚的“四王吴恽”神韵;更有徐渭、文徵明、王铎等人的草书精品,成亲王永瑆的书法成扇,郑板桥的《墨竹图轴》,张大千仿徐渭的花卉……
观其所藏,知其所养。无锡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任宝龙告诉记者,该院遴选这些精品,借以彰显周老夫妇高妙独运的审美情致,同时亦缅怀锡城先哲的高尚品格。这是一场古书画展,亦是一场关于人的展览,十分走心。展览分为“绝妙好品”“文心吾格”“维新别韵”“容曜丹青”“书翰观道”五个板块,穿插展示了周培源从宜兴芳桥走出,成为国之骄子的历程。还展现了当年在北京故宫举行书画捐献表彰仪式的场景,引导观众在欣赏珍贵文物的同时,走近周培源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夫妇的家国情怀。
让观众看懂展览
为了让展览更加立体,让展品生动起来,展厅内,复原了位于宜兴芳桥的周培源故居一隅,展现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工作人员还根据展品创作了动画,让展览“动”起来;互动体验区,准备了纸和笔,可以现场描摹一幅周之冕的花卉图卷带回家;走进影音室,坐下来,慢慢了解周培源的一生……就这样,一场展览的价值被放大,观众的参观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了。无锡博物院展览部的杨琪蕙告诉记者,他们在不断尝试打破传统的布展方式,合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样化展示途径,增强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让观众看懂展览。
周培源收藏特展开放以来,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收藏家惠永东直呼展览质量高,展品价值不可估量。“我还是二三十年前看过这些书画,那会儿博物馆还在河埒口。”锡博忠粉、书画爱好者范先生专程前来“打卡”该展。当他看到徐贲、董其昌、查士标、朱耷、郑燮、李方膺、石涛、刘墉等众多名家真迹时,兴奋不已。“徐渭的狂草太精彩了,要是把对应的汉字也写个说明就看得更明白了。”范先生建议,应该让文物多些亮相的机会,同时,可以在文物解读上再下些功夫。
让文物走出“深闺”
事实上,无锡博物院一直在为“唤醒”库房中的文物而努力:围绕馆藏策划主题临展、撰写研究文章、开发馆藏文物AR课程、直播讲解文物、推出“锡宝会说话”系列短视频、组织研学游、设计锡博文创……除了这些,一年前,锡博“一号展厅”全新亮相,为市民游客走近无锡国宝创造机会,并开设了专门课堂。一年来,这里展出了玉飞凤、翡翠扳指、核雕、金丝发罩……一件件藏于“深闺”的国家级文物“重出江湖”,它们古老的身世被解码放大,令观众大开眼界,收获新知。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文物的守护者,博物馆在努力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要不断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公众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从文脉绵延中汲取力量,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努力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艺术价值,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润物无声”的推动力。文物的解读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是长久工程、系统工程。期待在无锡,就像此次纪念周培源特展,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可以“走”出库房,重新“活”一次。
(张月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