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四季轮回中的惠山寺

  □姚静芳

  苍穹之下,惠山之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惠山寺”,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素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对于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来说,惠山寺几乎已经升华为一枚精神图腾,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扉。惠山寺是我迄今为止涉足次数最多的一座寺庙,四季都曾参访过,在黄墙黛瓦、晨钟暮鼓中领略其卓然风姿。

  春雨霏霏的时节,江南莺飞草长,古老的惠山寺笼罩在一派嫩绿的春日气息里。斑驳的石阶上冒出绒毛般绵软细密的青苔,时有顽强的小草从石缝里蹿出来,明黄色的山门上攀满恣意生长的翠绿藤蔓,亭台楼阁、假山奇石间摇曳盛放着各色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儿……约上三五好友去走一走,看一看,时时能被处处洋溢着的春的生机所感染和打动。

  记得有一年春天去惠山寺,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有点湿滑,高高低低的景致都似披上了一层朦胧的水雾,唐宋石经幢、御碑亭、听松石床……以及绽放的春花和茂密的植被,全浸淹在若有若无的春水中,石头特有的肌理散发的年代感映衬着郁郁葱葱的花草,让人恍若走进了历史的烟尘里。我不禁揣想,当年陆羽在惠山品茗,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苏轼和朋友登高吟诗,看到的也是这番景致吧!

  江南的夏日,总是分外炎热,太阳如灼烧一般,逼得人根本不敢出门。奇怪的是,只要想起惠山寺,我就感到一阵沁人的凉爽,因此,烈日炎炎的夏天,无锡其他地方不敢去,惠山寺总要去几回的。寺周植被丰富,有的大树已经根深叶茂长了好几个世纪,像是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把惠山寺笼罩其中,生生辟出一方清凉世界。

  寺前莲花池上横卧着的金莲桥,始建于北宋靖康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桥上镌刻的花纹,尽管历经岁月沧桑,至今看起来仍不失典雅华美。桥旁竹丛里,隐藏着几个被青草覆盖的大石墩,据说是当年寺庙的梁柱底座。悠悠历史烟云,俱已消散在时空深处,今人只能凭想象,感叹曾经的辉煌。我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莲花池里种植的应该就是莲花。今年夏天,驻足金莲桥畔,我特意仔细观察了一下池中植物,碧绿肥硕的叶子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挤满了整个水池,淡黄色的花朵比铜钱略大,花蕊呈鲜红色,“形色”软件告诉我,这种植物叫“萍蓬草”,好一个引人遐想的名字。

  秋天的惠山寺是著名的“无锡一景”,这要归功于大同殿前那株树龄600多年的古银杏树。据无锡文史专家金石声介绍,虽然这棵古银杏倾斜角度比较大,看起来似乎随时会趴下,实际上,其根系扎得很深很广,不可能倒。我站在听松石前,端详着古银杏,情不自禁为其强悍的生命力所倾倒。

  每到深秋,古银杏一树金黄,绚烂夺目。风吹过,银杏叶纷纷扬扬从枝头飘落,落在古拙沁凉的石阶、屋檐上,直至覆满整片广场,美到窒息。因此,这棵无锡地区首屈一指的树中老寿星在秋天迅速化身“网红”,引来一波波游客取景拍照,并占领锡城各大媒体的“C位”。

  去年,我照例像往年一样,在古银杏身披“黄金甲”的日子,来到惠山寺观赏游玩。一个身着红色古装纱裙的美女,正在树下摆姿势拍照,她手捏兰花指缓缓旋转起舞,而不远处的山墙恰似斑驳的水墨画,人与景相互映照,绘成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惠山寺秋日美景图,从此深深烙印在我记忆里。

  江南的冬天,大雪是罕见的,只偶尔造访。雪后的惠山寺,堪称人间的惊鸿一瞥,一朝相遇便再难忘怀。高低错落的屋檐、窗棂上,铺满洁白柔软的雪,如果天气再寒冷一些,还有晶莹剔透的冰凌垂挂下来……一派宁静出尘的禅意境界。

  一位摄影师朋友,曾为我们定格了一帧雪后惠山寺的画面:天色将晚,北风凛冽,漫天飞雪,一株明艳的黄色腊梅,从山墙一侧斜斜探出,一名身着长袍的僧人,挥舞扫帚奋力扫雪……冬日的惠山寺,终究只属于小部分有缘人,以及栖息在这里的“网红猫”或者其他动物。

  岁月缱绻,时光往返,四季轮回中,惠山寺一直在,吸引着我们一次又一次走近它,感受它的容颜,触摸它的温度,探索它的传奇,享受“朝游惠山寺、闲饮惠山泉”的闲适与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