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穿越百年的“现实”

  《茶洲记》  朱璟秋 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吴立群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作的冲动了,这次读《茶洲记》是个例外。

  《茶洲记》是首部以阳羡(宜兴古称)茶——主要是湖父茶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引发并推动故事发展的背景和内在动力,是帝制崩塌之后的民国(1934年以前)阳羡茶所面临的发展危机:曾经贵为“贡茶”而今风光不再,日本军国主义觊觎我国土和商业市场之狼子野心带来强烈的市场冲击,国内军阀混战、以毒养军严重影响茶叶行业生存发展,等等。这是小说的历史现实。有道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何况从未消失的阳羡茶?与此同时,作为小说所选择的载体——阳羡茶,与陶、竹、(溶)洞堪称宜兴四大名片。作家对于本土历史题材的关注,无疑是通过“显微镜”“望远镜”关注现实,因为作品所投射的,必然是现实的宜兴茶,而百年之后的今天,宜兴茶乃至中国茶,依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这就使《茶洲记》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不妨先来说说小说给人留下的几个强烈印象。一是有闳阔的投映背景。地理上,由宜兴向北,有南京、苏北、天津、东北,向南涉及上海、苏州、湖州、杭州、广州、香港,向外更及日本、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处;时事背景上,既有清皇朝灭亡——“变天”之下的“芬芳冠世”阳羡茶品牌的承继和复兴、传统经销手段和渠道等面临的冲击、老派人物与新生代人物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日本侵华图谋背景下的阴云密布,更有世界局势的震撼——纽约交易所遭遇一百多年来未有的股市崩盘对现实经济和生活的影响、英国放弃金本位后英镑急剧贬值的影响。这一切,无不与小说中的人和事息息相关。不管故事真实与否,这些真实“环境”,客观上造就了极具吸引力的“现实”。

  二是有精巧老练的写作手法。这是专业技术的艺术呈现,令人在盼望中如愿以偿,在惊讶中击节称叹。情节排布上堪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往往上文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动作,一个镜头,就为下文重要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好看的小说,往往在于自我设计难题,然后又轻松绝妙地解决难题,并从中展现人物性格命运,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作者的观念、才情和巧思。而且,对于一般作者,早就在目录里或多或少点出,然而,《茶洲记》的每一章目录却不紧不慢,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韬略和洒脱个性令人慨叹。

  三是有活生生的生活。有阳羡特定的气候、物产、风俗、习惯,有代代相传的人物、诗文、戏曲、传说,它们细腻而生动,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富有质感、可以查证的历史事件,小说的情节放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似虚而实,常常让读者为书中人物捏一把汗……所有这些,是作者的真功夫,也是场景里的真阳羡。

  四是人物类型丰富多元。有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之晴,有精通兰花栽培兼通绘画、中医等多门学问的之岚,有心狠手辣的陆维年,有持重守正的方会长、林老爷,有令人捉摸不透的方衡……满台个性人物背后,是作者全面而老练的社会经验和把控能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因之而多彩,这是社会现实的集中投射。

  五是作者有丰富的知识涵养。作者巧妙地将茶中紫笋、东坡书院、蛟桥、东氿、铜官山等宜兴标志性元素织入小说,或者从整部小说中把各种地标元素在“巧雕”中加以呈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的功力。此外,关于茶叶(茶道)、兰花、绘画、美食、戏曲、诗词、中医、方言,以及多地多方面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巧妙运用、融合,无疑使小说更加丰满,更具吸引力。作者以一支笔,复活了民国时期的湖父、阳羨。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而拥有并创作这一切的她,仅仅30岁不到,此前已出版过两个长篇。年轻人往往倾向于虚拟,轻松地在虚拟中观照现实,朱璟秋是个“另类”,而且是个“纯粹的另类”,她如此费力、如此现实,这不禁让习惯于从虚拟中应对现实的现代人感到些许不可想象。

  综观近年无锡文坛,小说中,除了《茶洲记》,现实题材(或以现实为背景)的实力派作品,还有王顺法的“琉璃三部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农民创业题材)、徐风的《做壶》(关注紫砂文化),林子哥的《闲愁》(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背景),周晓慷的《触碰》(围绕智慧城市、互联网+、乡村振兴、互联网创业等展开);纪实文学有高仲泰的《深潜》(蛟龙号题材),散文有陆阳的《太湖》(从源流、风物、水韵、经济、人杰入手,多维度梳理太湖“文脉”的“符号江苏”丛书之一);诗歌有王学芯的《迁变》和《第五级台阶》……由此呈现的书写现实的文学自觉现象,着实令人欣喜。

  讲好中国(无锡)故事,作家当仁不让。创作中,作者如何将个人的情感、所思、所欲,将对社会现状的观察、思考,将对大自然与无限时空的经验乃至幻想,创造性地予以文学呈现,从中折射多彩现实、时代精神,揭示普遍规律、独特见解,并鞭挞丑恶、讴歌美好,这应该成为作家心中、手中的现实自觉。

  一茶一世界,品“茶”品人生。走,看《茶洲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