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月
“我跟紫砂是同根生的,我写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一种把紫砂和文学打通的语境:把枯燥的紫砂壶制作过程,转换为文学化的审美过程。”日前,在宜兴雅达小镇雅达书苑举行的《做壶》新书首发式上,著名作家徐风如此形容他写这本书的感受。从《一壶乾坤》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十多年来,徐风步履不停,笔耕不辍,他以家乡特产为创作源泉,为宜兴紫砂文化注入时代情感,令古老的手工技艺保温保鲜。
紫砂壶是最典型的中国表情、中国表达。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起源于宋代,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而今,宜兴紫砂是一张金灿灿的城市文化名片。它的背后,是一代代紫砂匠人对传统制壶技艺的心手相传。从顾景舟的弟子葛陶中口中,徐风得知,当下,真正掌握“古法制壶”的艺人不多了。“如果不以做壶的方式,把它详尽地记录、传承下来,用不了多少年,它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作为一个知情者、写作者,徐风决定来写一部“古法制壶”的书,把它看作是《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的续章,是对大师精神的一种续接和弘扬。而这本书也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重磅打造的“大国粹”书系的第一本。
徐风和葛陶中约好,一个按古法做壶,一个在现场记录,就这样,从2017年起,两个人便开始了默契的配合。但之后,机缘巧合下,徐风又开始动笔写另一本书稿《忘记我》,不得不把《做壶》放下,但他还是会经常想起《做壶》。2020年春,徐风挥别《忘记我》,再次坐在葛陶中的工作室里喝茶时,“感觉时光荏苒,岁月不居。真有一种‘壶依旧,人已老’的感觉。”最终,徐风用近10万字,做了一把纸上的壶,让不懂壶的人能看懂做壶的奥秘,并且生出许多意趣和怀想;让懂壶的人读后也觉得受用,从中获得他们之前没有的视野和认知。
通过几年的阅读和书写,徐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茶之真香,要靠茶壶来催发。所以,“宜茶性”,是一个壶手首要考虑的东西。茶性通人性。所谓古法制壶,就是古人在制壶的时候,总是想着,如何通过这样一把壶,最大程度地焕发出茶的灵性与韵味,并且把这种灵与味传递给饮茶者。其次,要相信,茶也一定会以它的灵气来熔铸壶魂。徐风解释,一把壶的气质,还要茶来养。而所谓壶魂,也是一团气。茶入壶中,要对味,就像一对伉俪,处到最佳处,会有夫妻相。茶和壶的气息融到一起,会熏染持壶人的气息,壶面即人面,所有的气息加到一起,便是包浆。“所以,你可以改壶型,可以变气质,可以塑灵气。前提是,你得尊重自然法则,把最大的‘真’还给真。”徐风说。
《做壶》全景式呈现了紫砂的古法工艺、文化流变、历史发展和精神内涵,是对中国紫砂古法制壶的完整记录与文学阐释。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要将《做壶》推荐给紫砂艺人看,因为“做壶和做人是融汇相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做壶和作文一如做人,在这本书中,壶、人、文,其道一也。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兴国认为,借由这本书,徐风达成了古与今、技与艺、传与承、守与创的沟通与联结,完成了他独具个人色彩的中国式表达与书写。著名作家苏童读罢《做壶》直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故乡,徐风有宜兴这样的故乡是幸运的,而宜兴有徐风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