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探索

加速成果转化 提升品牌能级

——关于推进我市新型科创载体建设的建议(下)

  □ 市政协经科农委

  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强国转变。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多元集合的创新生态圈。今天的科创载体就是明天的生产力。目前我市新型科创载体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比明显还不适应,要优化载体布局、营造人才环境、加速成果转化、提升品牌能级,持续推进我市新型科创载体建设。

  ■推动科创成果加速转化

  推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源于技术、成于资本,金融是科创的“血液”。要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率先探索、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和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体系,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本化融合能力。要积极发挥资本在科创载体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主导方向+头部企业+专业基金+研发机构+服务平台”五位一体有机结合,推动科创成果加速转化。特别注重政府基金按照市场一般规律提高投资的“容错度”,专业研判,加大对与我市产业导向相符合的前瞻性科创团队的初创期投入力度,为科技加持我市产业加速提质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也为科创成果本土产业化加大“股权话语权”。

  加快培育壮大创投风投资本。创投资本的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和企业创新活跃度,当前我市创投风投短板不小,要尽力弥补。要努力发挥、放大尚贤湖基金PARK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引力度,壮大我市创业投资、天使投资规模。要用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以阶段性参股方式与知名创投机构合作,激发更多优秀创投团队来我市支持早期科技型企业。要尽快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的天使投资自然人奖励政策,并建立起相对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大力发展“科技贷”。要着力扩大“科技贷”的规模和覆盖范围,简化审核流程,扩面增量,不断优化贷款条件和风险分担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和风险控制。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先期试点、总结推广的基础上,探索“补偿+奖励”举措,即在先期风险补偿的基础上,以科技贷款余额增量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以通过财政激励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要完善科技信贷决策机制,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流程,探索在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阶段借鉴风投模式,创建专业化的信贷决策机制。

  ■提升科创载体品牌能级

  研发科创用地新政。积极适应土地市场新变化,主动呼应基层和市场主体新需求,学习借鉴深圳市、广州市的创新做法,全面梳理我市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加强对上争取、部门横向协调力度,结合实际精雕细琢,出台新型产业用地“一揽子政策”,为我市提高科创用地质效扫除制度障碍。加强对基层贯彻实施科创用地新政的指导和执行情况反馈,不断细化政策的“颗粒度”,完善政策体系。注重选好各类型可见、可学、可及的科创用地示范样板,特别是对于符合我市产业导向和政策要求的“链主”企业、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坚持“一企一策”供地,加强社会宣传,切实增强基层和市场主体的“体验感”“获得感”。要加强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探索建立科创用地大数据监测及分析专项管理平台,共享相关信息,定期评估供地后的绩效情况,确保科创用地所有项目符合属地关于安全、环境、税收、经济贡献和成长性等方面的标准。

  建设高品质的“双招双引”团队。努力培养专业性强、稳定性好的“双招双引”团队,进一步改革优化薪酬制度,以科创载体市场化盈利能力和结果性培育产出作为评定薪酬的主要依据,避免“八股文”式评价、唯学历论和唯高校论。要全面总结江大科技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等载体运营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耶达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学园等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标对表,建立并适时更新全市新型科创载体“双招双引”团队的标准,推行团队达标上岗;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队伍,构建面向全市科创载体运营和管理人员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既熟知政务服务,又了解科技常识及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产权、会计等基本知识的职业化服务队伍。

  打造无锡特色的国际化科创品牌。要提标提质新型科创载体物业管理,积极引进专业高端科创载体物业管理企业,营造卓越的现代物业服务环境。针对我市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机制创新,众包共性需求、众筹共享平台,以市场化的方式培育发展一批服务于科创企业共性需求的高层次共享载体平台。加大招引和培育力度,积极对上争取,建设与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符合的“国字号”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合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科创载体,聚焦市场痛点,加强孵化、培育闭环运行,开展跨界融合、国际合作,争做行业第一、唯一。注重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建立高层次智库,重视相关情报收集、整理,有计划成体系地针对我市科创载体建设运营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以及科创载体国际发展趋势开展价值研究,沉淀集体智慧,探索建立一套具有“无锡特色”的科创载体评价体系和标准,形成我市科创载体建设白皮书,加大社会宣传,打响科创品牌,建设无锡科创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