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旋律,长江沿江省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治渔、治污、治岸,齐抓共管,系统施治。如今大江上下,水清岸绿,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表明,长江母亲河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金秋时节,安徽省铜陵市和悦洲,登岛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不顾路途遥远和舟车劳顿,他们到这里只有一个目的,一睹“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风采。
地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悦洲半自然迁地保护水域生活着11头江豚。去年,这里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换了2头雄性江豚。新成员的加入,让和悦洲江豚种群结构更加优化、更加活跃。江豚们时而喷水换气,时而随浪追逐,引得不少游客激动不已。
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启动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连日来,20余家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的120多名人员对长江中下游约1600公里的江段和重点水域展开了“拉网式”搜索。
“科考摸清江豚‘家底’,找准‘病因’,后期才能采取更完备的保护。”长期从事江豚研究和保护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从目前的科考情况来看,总体上,长江江豚保护形势向好,江豚‘母子同框’的情况较多,种群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
近些年,围绕水生生物保护,长江实施“十年禁渔”,沿江20余万渔民转产上岸,让母亲河彻底休养生息;开展珍贵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快野生渔业资源恢复……
保护的效果也在逐渐显现,除江豚外,胭脂鱼、桃花水母、长江鲟等珍稀水生生物开始频频现身。打了一辈子鱼的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渔民肖吕应如今转为一名护渔员,“以前半天打不到一条鱼,禁渔后,长江里的鱼明显多了。”
长江海事局副局长桓兆平介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船舶污染问题,目前长江干线港口码头配备船舶污染物固定接收设施3540处,流动接收船342艘,岸电供电设施泊位1669个,基本实现了长江干线常年航行的内河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
下好一盘棋,共护一江水。如同治理船舶污染一样,通过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沿江化工业整治提升等系列行动,排入长江的污染物总量不断减少,一江碧水浩荡东流正逐步变为现实。
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监测的1017个国考断面中,优良的水质断面占97.1%,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劣V类占0.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继2020年之后,长江干流水质再次全线年均值达到了Ⅱ类,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均为优。
(新华社武汉10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