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艺心
结合城市更新和轨道交通建设打造TOD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的地下空间有更为多元的用途、为地下街区导入可观的客流。地铁收车时间晚、地铁站站厅遮风挡雨,举办文化活动有着很明显的交通和场地优势。我市地铁三阳广场站、市民中心站等换乘站点,都建有地下商业街,因地制宜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无疑会增添地下商业街的活力,大量年轻客群的涌入,可以带动商业销售、促进夜经济的发展。
说起无锡这座城市里的“青年文化空间”,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会是什么?可能是相对固定的空间,比如live house和独立书店;也可能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场所性活动,比如市集和音乐节。留心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这些青年文化空间的营造,往往与城市更新和微更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无锡而言,live house往往依托于文化创意园中的复古建筑或者工业遗产本身,前者如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园中的活塞live house,后者则以具备live house功能的运河汇游客集散中心为代表,而它的前身正是无锡钢铁厂的一号车间。这些空间都是不同时期的城市更新的产物,特别是后者,还获得了“江苏省2021年度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奖补”。
虽说暂时成了过去时,无锡的独立书店大概仍然以原先锋书店惠山书局最为典型。昔日的惠山书局寄身于惠山古镇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中,在经营书店传统业务的同时,举办了多场颇具分量的文化沙龙与思享会,为无锡本地以及从国内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青年们营造了一个可以进行思想碰撞,也可以诗意栖息的青年文化空间。
那么,除了这些我们相对熟悉的青年文化空间形态和营造方法,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设想一下,在人流熙熙攘攘的三阳广场地铁站里,除了现有的各种商业业态外,还有能够举办沙龙、演讲和脱口秀的共同空间。这里会不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无锡城里的青年们乘坐地铁纷至沓来,丝毫不用担心停车的问题,路过的人们也会驻足观看甚至加入其中,一个由实体的空间和人们的活动塑造而成的青年文化空间就此生成。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并非天方夜谭,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类似这样的青年文化空间每天都在吸引着大量的青年聚集。日本著名的交通枢纽涩谷站不仅拥有忠犬八公像和世界上最大的十字路口,还在常规业态之外建有会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每天为乘坐电车汇聚于此的青年们提供文化服务。某种意义上说,被打造为面向年轻人的街区的涩谷站本身,就是一个体量颇大的青年文化空间。
涩谷站作为一个颇为成功和典型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案例,它的空间辐射能力远远超过一个车站和街区,甚至带动了东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这样的有益经验应当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或许有人会说,中日两国国情不同,无锡的TOD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地铁站举办的文化活动也不多。
实际上,以“TOD+城市更新”的理念和手法在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节点打造青年文化空间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此。诚然,中日两国城市发展状况存在客观差异,无锡相比于东京,TOD的发展程度以及人们对于车站的认识都存在差别。可是,如果把打造TOD公共文化空间这件事做好了,恰恰显示出城市管理者开阔的思维和包容的心态,能展示出一座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结合城市更新和轨道交通建设打造TOD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的地下空间有更为多元的用途、为地下街区导入可观的客流。在地面空间举办活动会受很多客观条件限制,比如:地方偏远,公共交通系统通达性不够;场地面积有限,所能容纳的参与者数量有限;碰上大风暴雨天气,活动往往会延期或取消。地铁收车时间晚、地铁站站厅遮风挡雨,举办文化活动有着很明显的交通和场地优势。我市地铁三阳广场站、市民中心站等换乘站点,都建有地下商业街,因地制宜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无疑会增添地下商业街的活力,大量年轻客群的涌入,可以带动商业销售、促进夜经济的发展。
可以想见,作为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地的青年文化空间,其意义已经超越实体空间本身,其辐射能力也是很可观的。无锡的轨道交通正加快建设,不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在TOD建设中打造一些个性化的青年文化空间,让青年人通过一个个文化空间与城市产生链接,从而更深度地融入这座城市。留住了青年,城市的未来就有了更多可能。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公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曾长年旅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