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无锡市连元街小学一年一度的“慧学周”启幕。从2018年至今,“让课堂无边界,让学校无围墙”的连小“慧学周”已经升级迭代到了5.0版本。今年,在“放下”书包的一周时间里,活动的重心将重新回归到学习现场,通过课堂实现理念落地,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跨界”,在跨学科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
●让问号变成感叹号
“太湖底下也有泥土吗?”“毛毛虫在茧里为什么不会窒息?”“大蒜为什么能长在水里?”走进连元街小学,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2022“慧学周”的项目墙。展板上,一串串的小问题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五彩问号,彰显着本届的主题——“让?变成!”“我们5.0 版本的‘慧学周’更倾向于去挖掘孩子们心中的问题,通过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孩子们带着问号走进‘慧学周’,带着惊叹号走出‘慧学周’,切实提高他们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锡市连元教育集团总校长施丽表示,“慧学周”指向学科融合、素养提升。进入第五年,学校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它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综合学习、综合育人的作用。
据了解,前期,学校就种子、虫、泥、水、纸和我们六大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征集到了5000多个问题。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方向,小主题彰显大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作为保障,活动真正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师生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回归学习现场
教室里,各年级的主题活动正开展得有声有色。三(5)班的学生们正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一节实践类课程——《泥土图鉴》。学生陆奕含向记者展示了她刚刚用黏土捏出的地球,她还用试纸测试了土壤的酸碱度、在土里种下了太阳花种子:“一会儿我们还要用这些多肉植物制作微景观呢!”据了解,从去年开始,连小“慧学周”就尝试引入校外团队,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校内实践课程,让学生的活动主题更明确,形式也更丰富多样。
“哎呀,又漏水了!”四(6)班的学生们正在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制作菜园浇灌神器。如何让水定时、定量地自动流出、灌溉植物,是他们这节课的驱动任务。教室后排,各学科的教师们认真做着笔记。
据了解,今年学校以项目为依托,每个年级打造一节研究型公开课,“慧学周”期间,每个课堂都是开放的,教师们可以随机旁听学习。慧学公开课中,教师的学科身份已不再明显,每一位教师都要为学科跨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孩子们插上远飞的翅膀
一年级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用各色种子制作香蕉、雪人、小兔子等各类拼贴画。在这一周里,一年级的学生们将通过畅谈、想象、设计、思考、探究、动手、装饰、游戏等多种形式,一起探索种子的奥秘。一年级“慧学周”核心组成员周慧敏老师告诉记者,早在今年暑假,关于“慧学周”的培训就已启动。各年级分组进行培训,对项目理念、顶层设计、具体实施等进行指导,明确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目标,共同设计有意义、有创造、有生活的项目式学习。
今年,五年级学生盛梓涵已经连续参与了五次“慧学周”活动。活动开始的第一天,他就如愿自己动手进行了纸张修复。“我们也曾想过要更换主题,但是每个孩子都对未完成的项目有着无限的期待。”无锡市连元教育集团教科室副主任肖岚告诉记者,经过调查,学生们对于“慧学周”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成度都有一个憧憬,因此,在每年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不断更新优化,是学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对比也许你会发现项目主题没有改变,但是课堂由封闭式转向了开放式,学生的学习从浅表走向了深入,作品的呈现也从手工作品类走向了让思维可见的过程展示。”(李陶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