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阶梯教室里传来学生清澈而嘹亮的朗诵声,展现了他们对《少年中国说》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正是该校“学导课堂”的魅力所在。
行在梁溪,能看到课程改革的生动实践在每所学校落地。近日,课改中国行(无锡梁溪)精品教研会暨梁溪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学导课堂”推介会走进通德桥教育集团,“学导课堂”的丰硕成果向全国推广。此前,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扬名教育集团均举办了2022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呈现自己的课改成果。
课改五年行,凝结丰硕成果
梁溪区一直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2017年,梁溪区教育局启动深度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并于2018年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区域教学主张,拉开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的序幕。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始终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他曾提到,如果把区域课改比作火箭,那么“自主学习任务单”“作业考试命题设计改革”就是两大动力引擎。
梁溪区举全区之力,研制出每一学科、每一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的研制和使用,标志着区域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教师、全区域覆盖。
深度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在梁溪区四十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五年,学校的课堂教学样态逐步转变,凝结出可借鉴的丰硕成果。
让成长可见!让文化浸润!让生命灵动……今年8月8日,《“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丛书》正式首发,涉及8所学校、8个主题。“从书名里就能捕捉到丛书的心跳,生动形象且有号召力地把握住了深度学习的价值观、学习观和方法论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在丛书代序中这样写道。同日,梁溪区被授予“江苏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给予高度评价。
课改中国行看见梁溪、走进梁溪
梁溪教育在课改路上奋力奔跑的身影被看到、被记录。
去年4月,课改中国行(无锡)公益师训会暨“运用任务单撬动学习方式转型”统编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梁溪区举行,引领教师更好地使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共同探讨教学转型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东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特级教师武凤霞,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诸向阳携手扬名中心小学崔蕾、扬名滨河小学张佳美展示了四堂不同课型的语文课,呈现了课改新样态,体现区域课改主张。
今年4月,课改中国行再次走入梁溪,更多教师站上大舞台,向全国展示课改成果。该活动也成为梁溪区教育局“行”系列活动中的关键一环。本学期,《“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丛书》涉及的8所学校成为课改中国行的主角。截至目前,东林小学、扬名中心小学和通德桥实验小学已经分别举办课改中国行公益师训会和精品教研会。
“从课改我能行、课改校校行到课改中国行,‘行’系列构成了区域课改展示的立体架构。”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解释道,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全区教师有更大动力、更足自信投入课改,让学校在专家智库引领下实践有方向,让区域的课改经验传播得更远。
为何行?用课堂给出答案
新课标、新样态、新挑战,梁溪教师用课堂给出课改答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扬名中心小学举行的2022年课改中国行(无锡梁溪)公益师训会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教学观摩会就聚焦这一问题,4名老师分别诠释“思辨课堂”,在场专家给予点评和指导。
每个学校都在生成各自的课堂范式,诠释课改精神。
在通德桥实验小学教师刘苑婧和武琦的展示课上,每名学生都拿着一份导学单。他们通过自主预习成为课堂上的“小老师”,互相交流、质疑。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适时给予必要而精准的指导,将思维引向深处,让学习不断结构化、系统化。这就是通德桥实验小学的“学导课堂”。
“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表达、相互质疑,不断走向思维深处。”通德桥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国防表示,“学导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的地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而“学导课堂”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分享,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入探索“学导课堂”评价体系。
今年,东林小学《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研究》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标志着该校在教改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生命饱满地生活着。所以,我们为儿童创造‘出场’式的学习方式,让儿童积极参与,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学生在参与、表现和创造中,自然会孕育主体精神、主体人格。”武凤霞说。(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