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他们属于人民

  □叶建兴

  斯人已逝,但她对夫君的挚爱,对夫君艺术的痴迷,以及对夫君家乡的深情,却令人刻骨铭心。她,就是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的廖静文先生。

  2009年4月,无锡徐悲鸿艺术展馆在无锡博物院开馆,“徐悲鸿弟子暨中国书画名家展”也同时举办。徐悲鸿的巨幅《愚公移山》油画和国画,《田横五百士》油画以及徐悲鸿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和各式水墨奔马、山水花鸟闪亮各展厅。一时间,国内的画界大咖、文艺评论家以及徐悲鸿世交的后人子弟、无锡观众云集展馆,争睹从无锡走出去的画坛大师的奇思妙想和旷世奇作,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动江南。须知这些作品的原作在北京都难得一见,绝大多数是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级作品,大多甚至没出过京城。

  这次展出的成功,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是廖静文先生,她说悲鸿是宜兴人也是无锡人,让家乡人民在家乡就能欣赏到这些凝聚悲鸿心血的画作,“既是悲鸿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第二位是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先生,由他亲批,这批国宝级的画作才能越过千山万水顺利抵达悲鸿先生的故里进行展出。单局长动情地说,现当代中国画坛巨匠的代表作品,比较系统完整地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惟徐悲鸿一人而已。

  单局长还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53年9月悲鸿去世后,廖静文检视先生留下的大量画作和举世无双的珍贵收藏(计遗作一千余幅,收藏的书画一千多件,图书、图片、碑帖等一万余件,以及家具什物等),百感交集,决定全部交给国家。当亲友们得知后,有的表示赞成,有的表示不解,为什么全部捐献呢?你的儿女还很幼小,应当考虑他们以后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写了“静文爱妻存”的字画应该留下来呀!但廖静文说,悲鸿说过他来自于人民,悲鸿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遗物属于人民,随后毅然决然地将所有作品、收藏及家中钥匙送交文化部。

  要知道藏品中许多是国宝级的文物,如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袂飘飘,世称“吴带当风”,而这幅神仙图轴表现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等87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根根线条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和艺术张力,世所罕匹,价值连城,徐悲鸿为此题了长跋,并钤上“悲鸿生命”的印章。而徐悲鸿自己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巴人汲水图》(共有两幅),其中一幅在2010年12月拍出了1.71亿元的天价;另一幅则交付廖先生收存,现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当得知徐悲鸿几位儿女都是习画的却鲜有父亲的作品,周恩来总理特批每位子女可从中挑选数幅以为纪念并作研习用,但廖先生及子女们经过商量还是一件未取,这是何等境界和何种家风呵!

  在展厅内,廖静文先生深情地详细介绍了徐悲鸿在不同时期创作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三幅油画肖像时的背景、心境和艺术手法,流露出的弘道者之赤诚,令人泪目。在无锡考察期间,廖静文先生一直戴着一顶红色的呢质贝雷帽,我看到帽子上有些破洞,边沿也磨出了毛边,便嘱咐工作人员按原样给老人定制一顶呢帽子。廖老婉拒,原来这顶帽子是悲鸿先生生前送给她的,戴着它如见到悲鸿先生。

  夕阳西下,秋天的太湖格外明丽。当得知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为无锡36位先贤塑像、鼋头渚有无锡人杰苑时,静文先生旋即偕子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前往鼋头渚樱花谷。绿树丛中,悲鸿铜像儒雅潇洒,平视着家乡的山辉川媚,挺拔的身躯与湖山浑然一体。廖先生抚摸着夫君的铜像,喃喃自语,招呼庆平紧挨着塑像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如果说存世的遗作耗尽了悲鸿毕生的精力,凝聚了悲鸿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那么,廖静文则是用生命在呵护着悲鸿的每一件作品和遗物——他们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