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幸福晚年

  □杭 越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我身边的老人自然也越来越多了。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这几年,我用心寻访了一些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并将他们的生活日常一一记录下来。

  立冬过后的一天上午8时许,我在新世纪花园小区小广场找到正在晒太阳的李老。我们原是一个部队的,所以聊起他的退休生活特别投机。现年94岁高龄的李老,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离休。李老80多岁时,老伴因病去世,他便一直过着单身生活。大女儿为了照顾父亲的起居,在同一个小区内为其购置了一套住房,并精心装修。望着舒适的新房,李老乐得合不拢嘴。大女儿对他关怀备至:为他专门请了一位负责烧饭、保洁的阿姨;为他细心配好每日早中晚服用的药物;手挽手陪他散步、就医……熟识的邻居们都竖起大拇指夸他好福气。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李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眼不花,天天看《无锡日报》和《中国老年报》;腿不瘸,天天散步不必借助拐杖;脑不呆,每月自己取工资,银行卡密码还记得清。李老每每见到我,总是乐观地说:“现在我很幸福,也没有大毛病,更没有什么忧愁,每天开心过就是了!”当下,像李老这样在子女照料下居家养老的为数不少。

  记得2019年元月中旬,我在大阪至东京的新干线列车上,结识了一位旅友沈老。我们在互相欣赏各自抓拍的富士山美景时开始了退休生活话题。他退休前是我市一家医院的资深主任,结发妻子在他60岁时因病去世。退休后,他虽然天天去医院义诊打发时光,子女也常来看他,但他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想找个老伴说说话,共度余生。于是,沈老在独居数年之后,与一位退休护士长再婚。之后,他就像换了个人,精神焕发,天天乐呵呵地骑着自行车去爬惠山,直到85岁犯了腰病方止步。如今,在老伴和子女的精心陪伴、照料下,沈老身体尚好,乐观泰然,坚持每天上菜场买菜,有时还去社区“老人食堂”订购可口的饭菜。空闲时,沈老会通过微信与同事聊天、为病人诊断。前两天,我与他微信视频,只见他红光满面,思路敏捷,快人快语,根本不像90多岁的老人!

  当然,还有一些独居老人,选择与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到心仪的养老院“抱团养老”。住在养老院,一日三顿无忧,基本生活服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白天晚上都有伴儿,日子过得开心快乐。

  每天清晨,我总要去太湖广场散散步。今夏某日,我在广场林荫大道旁见到一群老者在打太极拳。仔细一瞧,有位熟人老丁。待曲终人散,我便上前与其闲聊。丁老现年85岁,是一位资深教师。在他70来岁时,夫人因病去世,此后一直独居。他不愿再婚,也不想进养老院,便依靠“邻里结伴”——与邻居相互关照,互送温暖。在他看来,退休的老邻居,知根知底更好相处。平日各居其所,一旦一方有事,发个微信,另一方提脚即至。丁老擅长书法,每天书行草三小时,挥毫泼墨显诗意。一对儿女也常去看他。后来,他发现邻居一位比他小十多岁的退休女职工每天到太湖广场打拳,于是就跟她结伴打拳。时间久了,两人亲如兄妹。近八年来,他俩风雨无阻,一起运动,一起散步,一起聊天,生活上相互照顾。他曾自豪地对我说:“我的独居生活很好。这些年,连伤风感冒都没有!”邻里相伴,相互照应,也不失为独居老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还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和社区,为老年人开设家庭病床,配备家庭医生,提供预约上门看病、送药服务,并给予心理抚慰。有的社区还开设“老年食堂”,为老年人订餐或送餐上门。这些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服务,解除了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后顾之忧,值得一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