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森度
说起五里湖风光,不少无锡人会说,也就这样吧。而外地人看了五里湖,多半会眼睛发亮,觉得湖光山色直往心里去,兴奋之情写在脸上。
五里湖是太湖伸入无锡市西南面的一个葫芦状内湖。宝界山把太湖和五里湖分开,山南是浩渺的太湖,山北是娟秀的五里湖。如从高空看,宝界山就像把五里湖当作自己的小女儿一般拥在怀中。东面湖水围着蠡园,水面开阔。五里湖中有座荣德生捐资建造的大桥,300多米长的大桥把五里湖一分为二。在湖上添座桥,好像画家的点睛之笔,全盘皆活!无锡人自豪地称其为长桥。带状的湖面,好似无锡城西南的一条护城河,以湖为河,长桥卧伏其上,俨然成为无锡的“金水桥”,这般大气魄,为日新月异的无锡加分不少。
五里湖景点多,故事多,春秋时期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就可以蘸着五里湖的水,写本大书。因为这个典故,五里湖也被称为蠡湖,不过“五里湖”更朗朗上口。在我看来,“五”字蕴含祥意,比如“五星红旗”“五彩缤纷”“五星级宾馆”,“五里湖”亦如此。
古人称五里湖,是其大小约五里范围。五里正好适宜环湖步行,站在湖边,遥望对岸,目力所及,视野之内,赏心悦目,一个天然水上大公园。用半天时间游览西面半个五里湖是内行的玩法,走走看看,游览健身皆相宜。东面半个湖,湖岸不连贯,不如西面好看。
观赏西面半个五里湖,有两个最佳位置,东面能俯瞰,西面可临湖。首先登上长桥南头宝界山上的宝塔顶层,向西北望,半个五里湖尽收眼底。山,逶迤布翠,水,静静环绕——情景交融的一幅水彩画扑面而来。平常普通的场景,浓缩于一个画面,也会产生美感,何况山水融洽的湖景!狭长的湖面犹如一条翠绿的丝绢,柔软而亮眼,似一幅名画被放进一枚邮票,方寸之间,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宝塔上,虽目力能够到达,但毕竟只能看出大概格局,好在熟悉,把自己的想象加进去,那内容就完整了:一种可以把半个五里湖捧在手里的感觉,手点到哪里,就看向哪里。看过的人会说:“啊!无锡的山水美景陈列在湖边。”
第二处便是坐落于中犊山东南角的烟波楼。中犊山,湖中一座翠峰,海拔40余米,如中流砥柱兀立在五里湖和太湖交界处的水中央。上烟波楼三楼阳台,向东望去,清爽的感觉升华了赏看五里湖的心情,这里的视角恰好介于俯视与平视之间,所有景点似招手即来,可揽进怀中。依湖的南岸看过去,宝界山与湖面有缓冲的山坡,湖边垂柳,沿湖布置简洁清爽,恰到好处,不会分散游人的注意力。从西面看远处的宝界桥,意思不同了,似画中的线条,蕴含了赞美的诗意:长桥直指鼋头渚,桥似玉带系两岸,波光山色逼溟濛,四季景满五里湖。看北岸,有几百米长廊,湖岸为茂密绿树遮掩,直到中段曲岸枕水,往西至百米喷泉,栈桥、浅滩和有风帆造型的湖边,人气特别足。烟波楼上视野开阔,见到湖岸缺处就是渤公岛了,那里的树木、水草、栈桥连上小桥、亭和茶室,几乎都像浮在水面上,微微晃动着,只有渤公岛的紫藤长廊还像在陆地上。
站在烟波楼上看,有一个地方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眼睛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院的拱形门楼,远远看去,高大雄伟,像无锡的“凯旋门”,说它是无锡地标之一也不为过。湖边俨然成了“黄金海岸”,景区和市区的界线在这里变得模糊,宛如一幅美丽的现代山水画卷,成为无锡拿得出手的一张城市名片。
如果说五里湖布局在东面“落笔”,那么渤公岛就是“收笔”之处。一座巨大的花岗岩雕像矗立在此,仿佛一首动听歌曲结尾处的重音符号:这是治水英雄张渤的塑像,他为江南治水,疏浚五里湖,功泽后代。渤公岛之名也是为了纪念他。人们游览至此,可以了解五里湖的来龙去脉。
站在烟波楼上看,远处城区的现代建筑成了背景,不仅没有抢了五里湖的风头,反而使其有了新时代气势。
无锡当代著名画家刘达江画太湖风景,多次描绘五里湖风光。约莫十年前,在与我的一次闲聊中,他说自己用了一生的功夫,美景未画尽,看了五里湖,顿悟,此处要留白,张弛才有度。彼时五里湖还没怎么开发,仿佛有意留下的一块风水宝地,被珍而视之地小心藏起,未来风光不可估量。
烟波楼悬有一副门联:“襟大泽控三吴烟波致爽,带长江临众岳风月宜人。”道出了五里湖锦绣之地的气势宏伟、气象万千、气韵灵动。
看过半个五里湖,发现了什么?你会毫不犹豫地说:美就在身边!情不自禁的口气透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