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光影里的拙政园

  □吴云仙

  初识拙政园,是在父亲的笔记本里。

  父亲风华正茂时,游历过许多地方,苏州拙政园无疑是他印象美好和深刻之地,所以,不仅有文字留迹,更有相片留影。虽然距他游园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可那一帧帧照片,从儿时开始,就烙印在我脑海——一座好美的苏式园林啊,本是乡下种田人的父亲,置身其间,竟平添了几许儒雅。于是,我对拙政园就有了深深的眷念,心想,什么时候也与它来个零距离交往。然而,多年来,总是为生计奔波忙碌,始终没能一了夙愿。去年秋天,受群友之邀,夜游拙政园,终于圆了梦。

  游历须把握时辰,如游泰山宜凌晨,得以观赏泰山日出;游西湖宜薄暮,得以观赏湖上黄昏;拙政园则适宜夜游,那一番风流蕴藉、朦胧典雅,唯夜色中最有韵味。

  黄昏渐染暮色,清风送爽宜人。暮色中的拙政园,大门线条简洁明了却不失壮观,分列两边的“疏朗”“淡泊”四字,显示了该园林的典雅大气。

  从苏州园林博物馆紫藤树下,正式开启我们“拙政问雅”之旅。遒劲的紫藤盘旋,攀爬在高高的围墙之上,与墙外高大的梧桐树相呼应。树龄近五百岁的文徵明手植紫藤极为古雅,正好为“拙政问雅”定下了基调。墙外白云飘浮,墙内投影的紫色背景中,以月为主题的多个月景,随着光影的缓慢移动,显示着阴晴圆缺的不同状态,营造出时空转换的意境,清冷而神秘。它与天空的梦幻蓝相得益彰,雅气十足,让我们产生跨越百年的心灵共振。

  导游小姐姐手提灯笼,一路轻言慢语。她们讲解指引,穿古越今,把我们带入“雅”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的节奏自然慢了下来,心,也跟着安静了下来。环境如此雅逸,人也不由雅逸起来。

  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的结合,令人迷幻而向往。白墙上,闺房的木格子窗掩映在石榴树下,树叶翠绿生亮,微风吹过,枝头石榴时隐时现;光影里,春花秋月冬雪的景致,在风中不停变换,且伴欢鹊声声。我想,窗里一定有位貌美如花的姑娘,时而执卷,时而抚琴,时而研墨,在期盼熙攘的尘世中,有位雅士,随时会去与她共听明月欢歌。灯光虚实的结合,让人感觉时空在交错,仿佛将我置身于画中,使我虽驻足窗前,却真假难辨,感受人间时光流转中的万千轮回。

  徜徉于夜色,一路赏玲珑馆的流光溢彩,听雨打芭蕉的惟妙惟肖,看群友闲敲棋子的淡定从容,赏昆曲《牡丹亭》的如梦如幻……

  光影在幽幽暗暗间恰到好处地切换。回廊起伏,小桥流水,美轮美奂。亭台楼阁在夜色中轮廓清晰,参差有致,建筑之精巧,把江南园林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秋临而暑退,临水而行,甚是惬意。竹木葱郁,菡萏敷披,波光倒影,自然成景。沉浸在灯光与自然的斑斓山水间,自添文人意趣。同行的宋老师面对如水墨晕染的满池清荷,感触颇深。他聊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以及《红楼梦》中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枯”与“残”,虽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人生的不同境界。

  是啊,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阅历不同,追求不同,面对生活的感悟自然也不同。而今,我们猜想着古人的心思,其实,也在咀嚼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这是不是也属雅事一桩呢?

  拙政园与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而今,拙政园再辟蹊径,科技与自然野趣的结合利用,为其锦上添花,使之如一幅立体画卷,铺陈于世人眼前。回望拙政园里宫灯映照的悠长巷道,犹如一场缱绻梦境,让人大有不想再回喧嚣红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