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捷
产业生态学的主流理论认为,生态友好型产业是指综合利用山、水、人等生态要素,促进生态再生产和产业再生产同步发展。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其中指出绿色产业主要包括六大类: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是无锡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城乡因生态优而更加美好,让群众因产业兴而更加富裕。目前,无锡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既面临机遇、挑战,也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精准施策、稳步推进。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机遇、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国际上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扩散,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新兴技术发展新趋势,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开始在示范区先行先试。从挑战看,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生态友好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正在抢占生态友好型产业制高点;此外,世界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较大承压,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风险增加。
当前,无锡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
第一,高效协同的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有待形成。多年来,无锡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碳排放强度较大。当前,无锡的产业“高碳锁定”格局犹在,工业的碳排放量占70%以上,其中钢铁、精细化工等七大传统行业能耗高,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并要发挥好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集群效应。第二,生态友好型产业的科研平台有待创新。政产学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不完善,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仍需优化,高质量的一流研发平台建设偏慢,目前无锡仅有省级科学实验室1家,暂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三,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有待提升。从自身看,无锡专精特新企业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难题,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还待完善、基础能力还待强化。当前,无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88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但与宁波、青岛等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无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仍待布局其他前沿行业。
此外,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国际合作有待深入。在项目申报、工商注册等方面,无锡与周边省份尚未充分对接。按照碳排放“30·60”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面临环境约束趋紧,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热、民间冷”现象。
从四个方面发力,
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
着眼当前和长远,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无锡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一是制定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培育计划。抓住无锡民营经济发达、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现代化建设基础坚实、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交融等优势,强化无锡生态友好型产业地标建设,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发挥无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的技术基础优势,提升产业链协同的稳定性。二是构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跟踪国家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要求,发挥无锡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动态管理、联系服务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工作专班,明确各个板块产业集群的培育责任、评估手段、容错范围。集聚更多生态友好型上下游企业,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开展产业链的统筹招商,避免同质无序竞争。
其次,提升生态友好型产业研发平台的创新能级。一是提升高质量研发平台供给水平。采取公开“揭榜挂帅”形式,迭代编制核心技术攻关“绿黄红”三色图。招引国际、国内孵化器资源,在无锡设立高质量研发平台。深化科研平台基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降低非必要制度交易成本。二是推进应用需求与研发平台供给深度对接。依托长三角产业合作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运作机制,充分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的平台应用需求,拓展无锡生态友好型产业重点行业应用场景。跟踪国家和省市重点研发平台的计划,通过开展供需双选活动,定期遴选无锡本土化的应用示范平台。依托与无锡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相关的协会组织,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示范平台基地应用。
再次,加快绿色企业群落的系统营造。一是推进“链主”企业培育计划。聚焦国内外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建立“链主”企业苗子库。以无锡绿色低碳行业为重点,孵化一批具有鲜明“显示度”的行业“链主”企业。依托上海进博会、广交会等会展,提升无锡生态友好型产业品牌的知名度。二是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军资源库。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储备型企业,鼓励其建立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通过采取在北交所上市等方法,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最后,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开放发展。一是积极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区域共同体。以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无锡企业为主要市场主体,鼓励其对外参与集群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依托滨湖区、宜兴市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活力较强板块,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理顺区域共享利益分配关系。二是推进生态友好型产业高水平开放。关注逆全球化、国际贸易风险动向,调整生态友好型产业对外投资布局。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渠道,引进行业准入等国际标准。依托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举措。发挥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的“磁场”效应,增强无锡生态友好型产业的辐射力。
(作者系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