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用身边的“在地文化” 让城市与人相融共生

  刚刚闭幕的无锡市“两会”上,“文化影响力”“城市传播力”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词。在2023年无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要更好彰显文旅融合魅力,着力提升“乐游无锡”活动品牌,加快建设“两山一湾”等重大文旅项目,建好用好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和鸿山、阖闾城遗址公园建设,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纵观这些目标任务,无不在用好“在地文化”,凸显城市标识上做文章。

  以“在地文化”为统领 打造文旅新名片

  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是重要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但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应更多地提升到运用的层面,否则就过于笼统、流于空谈。”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许岗的提案,就是《以“在地文化”为统领,聚力打造无锡文旅新名片》。他指出,近年来,“在地文化”概念的兴起,很好地统合了地域特色文化务虚与务实的“一体两面”,为一座城市打造出富有文化感召和精神气质的文化源代码、民俗地图坐标、网红打卡地,让市民游客在互动和参与中深度感受地域文化的活态与个性。“有些有影响的地域文化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已不被世人所知晓,我们应该发掘与保护这些特色文化,使之能继续增强城市文化内涵,乃至成为城市名片。”市政协委员、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庞现军说,比如宜兴蜀山西街人陈禄渊独创了新魏体(从古代北魏时期的碑刻文字中演化发展而成),这种新颖字体一经问世,就因其独有的美感,被国人所青睐。不妨把新魏体元素注入当地的城市更新中,路标、门牌、招牌等都可用其字集,在古镇建立新魏体资料陈列馆,向公众开放,打造新魏体发源地。

  “在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集合了特有人文、美学、民俗,带着深刻的地方烙印。因此,“在地文化”作为一种凝练的内生动力,也是文旅开发的重要资源。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积蓄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无锡重视发展和着力推进“在地文化”,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而且极具可操作性,可充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元素,系统包装和整体打造各类文化聚场,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从而增进他乡游客及本土居民对无锡的认同感和美誉度。

  “做好无锡的‘在地文化’大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导入、多方合力、公众参与。”许岗的建议是,首先要讲好无锡“在地文化”的故事,以“在地文化”为统领,优化研究力量、新辟选题方向,做好本土文化基因的剖析、提炼工作。其次,要繁荣无锡“在地文化”的业态,充分利用承载“在地文化”的景观、建筑、非遗、居住形态与生活方式等城市空间和实体业态,鼓励和扶持其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业态。再次,要延展无锡“在地文化”的领域,比如将“在地文化”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紧密结合,巧妙融合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带动乡村发展、百姓致富。

  擦亮城市文化标识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和人一样,有独具个性的专属符号,它们停留在异乡人和原住民的脑海深处,成为城市符号、文化记忆,挥之不去。这些城市文化标识不仅代表了城市形象,也承载着城市的厚度与高度,它们是将抽象的历史文化具象化、符号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城市的精神坐标,彰显着城市的精神气质。

  无锡该如何擦亮城市文化标识,进而更好地彰显城市魅力?市政协委员、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庆提交的《关于弘扬无锡玉飞凤文化的建议》聚焦城市文化标识。无锡城市标识玉飞凤,以鸿山墓群出土文物玉飞凤微雕为主体,融入了山水、市花,共同构成一个圆满的文化符号,既体现无锡文化名城、山水名城的城市特色,又蕴含无锡工商名城、设计名城、休闲名城的城市气质。

  “无锡出土的玉飞凤工艺精湛,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史界认为其充分印证了当时的江南文化就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结晶。”张庆表示,玉飞凤的出土对无锡意义重大,但当前,无锡对于玉飞凤文化的传播还十分有限,公众对其印象并不深刻。因此他建议,在无锡博物院一楼规划专门的玉飞凤文化展区,采用最新的展示技术专门陈列玉飞凤及相关文化,凸显无锡特色,让更多观众了解玉飞凤文化,以弘扬无锡的城市精神。围绕玉飞凤,还可以研发、推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让玉飞凤的形象成为可亲近、可带走的视觉形象,以此更好地宣传无锡城市形象。此外,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玉飞凤文化,提升无锡的城市品牌形象,强化文化共识,还可依托无锡的文博单位,成立无锡玉飞凤文化研究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玉飞凤文化研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是无锡城鲜明的个性,也是无锡“在地文化”的核心所在。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文化标识则是这个灵魂最具有辨识度的可视符号,不仅是城市内涵的“文化名片”,更是城市旅游的“形象代言”,散发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因此,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持续擦亮城市文化标识,对于城市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对这座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彰显文化品牌价值

  作为“在地文化”的重要资源,本身就源于生活的非遗,也最能走向生活,是值得深度挖掘并放大价值的优质文化品牌。大运河奔流不息,运河两岸,留下了不可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运河非遗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让流动的文化更加灿烂?市政协委员、民进无锡市委副主委曹罕硕的提案关乎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现代化。近年来,泛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原创国漫和二次元内容崛起,IP价值爆发,次世代登上历史舞台。众多动漫作品实现了从网红漫画角色到IP的蜕变,以内容创作积累大量用户和流量,以商业运营开枝散叶,创造了不少火爆的破圈之作。曹罕硕认为,无锡非遗也需要借力数字文化产业资源,由新的渠道融入民众生活,建立与普通消费者的感情连接,通过开发文创、IP跨界等方式,开拓新市场,培养新需求。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对无锡市非遗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讨论,特别是对锡剧、惠山泥人、紫砂、二胡四个无锡地标性、影响力最大的非遗项目作了重点研究后,提交了《关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无锡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建议,其中提及,鼓励各类非遗项目支持开拓融合、顺应市场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面向大众,走进市场,赢得年轻人的认同。“建议政府层面成立非遗项目支持基金,建立非遗项目采购平台,确保非遗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突出社会效益,更多予以支持;促进非遗门类与民资结合,由民资民企携手非遗创新……”这些颇具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为很多代表、委员所认同。

  目前,无锡的非遗作品大多还是以传统创作方式为主,创新意识较弱,缺少属于自己的文化IP。“能否将无锡非遗与现代动漫产业相结合,打造符合无锡城市气质的现代化非遗品牌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曹罕硕建议,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搭建全新的非遗推广平台,线上线下联动、跨界营销,加大非遗普及力度;激发公众热情,贴合市场需求。文化场馆中蕴藏着巨大的非遗文创发展空间,比如无锡的中国泥人博物馆等特色场馆,应该为无锡非遗打造专属故事,或在无锡博物院等热门场馆策划非遗常态化展览。要促进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在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设立非遗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强化非遗与设计、科技双向融合,推动非遗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深受老百姓青睐认可的非遗衍生品、民族地理标识、区域文化品牌,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

  (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