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玮、杭飞、马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同向互进、相互渗透、反向制约”的关系。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保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无锡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无锡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带动效应看:产业分布不合理。一是产业布局偏散。无锡乡镇工业发达,乡镇工业园较多,乡镇企业面广量大,产业板块破碎化、拼贴化,出现了高新板块与乡镇产业板块夹杂的局面,给整体产业布局、产城融合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江阴市、新吴区以及惠山区,整体产业布局偏分散,不少企业仍分布在产业园外。二是部分板块产业能级不高。无锡不少制造业起源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大多为配套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少,整体创新水平不高,产业层级不高。如江阴市,冶金、纺织、石化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相比其他区域,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偏老。
从人口支撑力看: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一是人口区域聚集差异明显。从人口密度来看,各板块差异较为明显,四大片区人口发展规模差异较大,存在发展阶段差异。各板块内部人口分布不均衡也是共性问题,以锡山区为例,常住人口主要集聚在安镇街道、东亭街道,人口密度最高达12692人/平方公里,而东港镇、锡北镇等人口密度均未达到2000人/平方公里,与产业园区分布密集区定位不匹配。二是存在职住分离现象。无锡市域面积较小,不同板块之间空间距离较小,同时由于配套设施、居住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住分离现象。尤其是新吴区,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新吴区的出行目的以上班为主导,比例超过75%;出行距离达9.52公里,高于全市4.98公里的水平。
从劳动力供给看:人口结构问题突出。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从全市范围看,无锡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宜兴市及梁溪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客观上将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减弱人口红利,加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压力。二是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无锡人口吸引力下降,外来务工人员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的选择面更大;另一方面,本地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多种原因导致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尤其是江阴市、宜兴市、梁溪区,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不断下降,对板块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经济转型看:人口质量与区域发展不匹配。一是人口素质有待提升。目前,无锡人才队伍供给总体不足,比重偏低,大多数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有限,多为一线操作工人,人口质量不高。从万人高等学历人数指标来看,锡山区、江阴市、宜兴市在各板块中排名较低,人才数量严重短缺。二是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从区域竞争力角度看,无锡还缺少绝对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尚未抢占制高点。中低端制造发达的格局,使得无锡较难吸引到高端人才。
从公共服务供给看:均等优质服务待完善。一是部分板块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如无锡经开区,在金融服务、行政服务等方面与老城区构建起“双核”之势,但从设施细分领域看,其生活、休闲娱乐“双核”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该区域的承载力和集聚力。二是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无锡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相对集中,梁溪区、滨湖区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其他板块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公共服务短板。以医疗资源为例,根据2020年数据,梁溪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锡山区、惠山区的3.51倍;滨湖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是惠山区的7.88倍。
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人口质量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人口发展与产业升级联动。各板块应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带动就业人口扩张和产业升级联动。从优化产业结构着手,制定更加细化的攻关计划和推进机制,特别是江阴市,应研究出台产业疏解指导目录,将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一般性制造业转移出去,逐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总量。江阴市、新吴区、惠山区应科学制定工业集聚区控制线管理办法,引导零星用地整合。各板块还应强化产业中心建设,加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提升产业能级。惠山区可积极推广建设绿色工厂先进经验,新吴区应紧抓创建国家级低碳试点园区契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人口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推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多中心集聚。加快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和人口集聚度。加大市级统筹力度,稳妥有序推进全域城区化,加快推进重大功能平台建设,着力破解发展空间零散问题,促进人口适度集聚。明晰区域发展定位,推进总部经济向梁溪区、无锡经开区等行政、商业中心集中。畅通区域间交通,破解职住分离。加强城市道路环线、联络线等建设,推进繁忙路段扩建、改线或立交改造,增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增设市民需求较强的短距离公共交通线路,加密主要通勤方向线路和发车频次。
优化人口结构,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科学制定人口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宜兴市、滨湖区可积极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彰显宜居魅力,打造人口迁徙流动的必经之地。加强人口发展组织领导,把人口增长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确定人口定居友好型公共政策导向,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统筹力度。出台差别化生育奖励政策,更大力度降低家庭生育成本,缓解家庭生育焦虑,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打造育儿友好型社会环境。
提升人口质量,引导人口与区域经济高效匹配。持续招引培育人才,壮大产业发展实力。通过产业引才,聚焦无锡重点发展产业,通过“名企+创企+小微”的创新模式,组团引才。充分发挥无锡高职教育优势,实施青年技工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引导本地高校积极跟进无锡产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引进国内高校、研发中心,搭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科创平台的人才集聚优势。加快引进能级较高、排名靠前、模式新型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引才积极性。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区域人口承载能力。完善教育医疗保障,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强“一老一少”服务能力,体现城市温度。分层级完善养老服务,鼓励采取“一院多址,分散布局”的方式,增加优质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加强普惠托育供给,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机构,完善覆盖全市“15分钟托育服务圈”。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营建高品质生活场景,将无锡打造成为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会心一笑的精彩城市。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