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探索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刘 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认识和反复提炼概括的过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征程而始终风华正茂的关键所在。

  ■ 坚持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造世界”,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还从哲学高度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原创性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既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也在实践上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为在新征程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到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创立毛泽东思想到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 立足主要矛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要科学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必须准确认识和掌握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支配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准主要矛盾,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明确主要任务并组织实施,是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回答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因而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对我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 反映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善于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同时还为观察和分析时代揭示了方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就是在考察世界发展状况和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对时代主题、时代内涵、时代特征作出清醒而又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以时代背景、时空条件、发展趋势为客观依据,既遵循历史前进逻辑,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剖析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新的实际出发,以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用鲜活生动的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体现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生成和发展于人民探索和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行动之中,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全世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体力量,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贯通起来,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性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系无锡开放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