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房产周刊

太湖边有一处净水创新工程

生态水系的秘密,藏在这里

  和煦春日里,尚贤河畔成为人们露营休闲的好去处,清水潺潺,微风拂面,自然生态之美在这里呈现;美丽灵动的小溪港,水上栈道宛若玉带漂浮在水面,漫步在附近的军民路上,湖水清澈透亮,空气清新无比……

  与尚贤河和小溪港一样,在经开区,清水河、碧水河、秀水河,各个河道都呈现出一幅自然美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吸引市民纷至沓来,感受春天的美好。

  如今,洁净透亮的河道已然成为经开生态的“代言”。这些净水从何而来,如何一如既往保持清澈,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多数人并不知晓的“创新工程”。

  蓝藻治理的新工艺,用上了

  驱车沿太湖大堤前行,在贡湖湾张桥港,一处净水工程“浮出水面”,这就是张桥港原位控藻试点工程项目。这一项目,目的正是“截获”破坏太湖水质的蓝藻。

  位于贡湖湾张桥港节制闸北侧的张桥港原位控藻试点工程,距离许仙港藻水分离站约800米,于去年正式投用。该工程从水污染的根本机理出发,对张桥港及周边水域的藻华进行原位防控,通过“集、控、沉、送、净、新”等多环节实现蓝藻的收集上岸、灭活、沉淀、输送和尾水净化。

  “截获”蓝藻可并非易事,在试点工程现场,工作人员揭开了这一过程的“玄机”,也就是工程的核心设施——深潜式高压控藻装置。“这个装置采用加压控藻工程技术以及深井控藻系统,通过围堰,将太湖含藻水快速导流至原位深井控藻系统,并沿内管送达水下70米深度。这一技术利用70米深水体产生的0.7兆帕压强,使蓝藻细胞内“伪空泡”破裂,蓝藻瞬间丧失上浮和团聚能力,只能扩散在水体中悬浮或下沉。”该工作人员说,这一关键环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蓝藻的“尸体”会通过专门的管道运送至许仙港藻水分离站进行处理。接着,过滤的湖水先后流经一级沉淀分离区、二级沉淀分离区、三级沉淀分离区,进一步净化后,最终流入最后一道关口——生态净化区,利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再度净化。

  如此一来,从这里流出的水能达到三类水的标准。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也就是说,净化后的水质达到了游泳标准。最终,深度净化过的太湖水顺利“抵达”经开区各个河道。于是,流水潺潺、水草清晰可见、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呈现在市民及游客眼前。

  这一创新工程,有效保障了经开水系

  原位控藻技术的应用,达到“除藻清水、冲流河道”的治理效应,有效减少了太湖蓝藻在近岸水域集聚,去藻率达95%,实现了更高水平的“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维护了太湖湖滨环境形象和水域安全。工作人员介绍,原位控藻工程引水规模达30万立方米/天,水量相当于装满158个标准游泳池。净化后的水输送至各个河道,覆盖周边6公里半径范围,为经开区水系提供可靠保障。

  以张桥港为起点,该范围内设有尚贤河、碧水河、小溪港、清水河、秀水河等6个考核点,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水质达标。值得一提的是,张桥港原位控藻试点工程在各个净水环节的水域“埋伏”了若干个传感器,这些设备可以将水质的各项指标数据实时传送到控制室。在该控制室的大屏上,藻密度、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等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即可及时处理,保障出水水样和水质指标达到标准。

  河湖治理,久久为功。张桥港原位控藻试点工程的投用,有效解决了太湖贡湖湾张桥港沿岸蓝藻水华堆积带来的环境和景观问题,湖泊生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周边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这一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太湖蓝藻的处置效率,也为环太湖地区治藻控藻工程提供了示范性解决方案。

  (逯恒贞、实习生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