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大伟
据《无锡日报》报道,惠山区通过开展低效用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用地整理三项工程,到2025年底力争新增耕地1.27万亩。这一耕地保护方面的举措,可谓力度很大。
对于惠山区而言,由于后备资源匮乏,几乎每年都要从省补充耕地平台购入指标,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不可否认,通过外购补充耕地指标,可以缓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压力,保障建设项目快速落地。但是,大量购入补充耕地指标对区域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从发展模式看,外购补充耕地指标越多,意味着区域内城乡建设占用耕地越多,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越多,走的还是规模扩张型的城乡发展老路。对于城镇化率80%左右的惠山区而言,缺乏可持续性。从发展空间看,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的单向增加,必然挤占其他空间,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平衡,加剧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和问题。从低碳、零碳城市建设的角度看,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减少与建设用地的增加双重因素叠加,会导致区域内碳汇能力降低、碳排放增加,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非常不利。
因此,加大耕地整治和恢复工作力度,倡导补充耕地实现“内循环”势在必行。据测算,按照《惠山区耕地整治恢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未来几年,惠山区新增耕地数量可以满足各类产业项目的建设需求,基本实现补充耕地“内循环”。
和惠山区一样,无锡的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耕地后备资源紧缺的问题。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应该倡导补充耕地“内循环”,原因就在于这一举措对塑造高品质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有益处。
首先,城乡发展可以得空间。通过将农村低效产业用地复垦成耕地,有效压减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向“盘活存量”要“空间增量”,更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可以得改善。低效产业用地退出和专精特新产业项目的引进,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新增优质耕地通过“进出平衡”政策,能够置换劣质耕地,使之转变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地类,增加区域内碳汇总量,更利于城市降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碳平衡。
再次,耕地资源可以得保护。复垦整理产生的耕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可以提升现有耕地的规模和质量,促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确保“饭碗田”守得更牢。
此外,村民集体可以得利益。整治恢复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除了可以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通过指标流转或以奖代补等方式,能够增加集体经济组织资本或者资产的积累,提高村民的收入。
倡导补充耕地实现“内循环”,惠山区已经先行一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期待惠山区的实践,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参照。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