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从《伤逝》到《涓生之路》 锡剧再创新经典

  近日,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无锡市锡剧院和东台市锡剧团联合创排的锡剧《涓生之路》在东台市王昆大剧院上演,并举行了专家研讨会。该剧取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用锡剧艺术重塑文学经典,努力打造新时代锡剧艺术的创新之作。近年来,以出戏出人为原则,无锡在锡剧创作上持续发力,力求突破,推动锡剧剧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排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大型剧目、锡剧小戏,又拍摄锡剧电影,推出小剧场锡剧,屡获大奖,成果丰硕。以《涓生之路》为新起点,无锡锡剧人要再创锡剧新经典。

  文学到锡剧的转换

  把文学经典搬上锡剧舞台又创造出了新的经典。《伤逝》诞生于1925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锡剧《涓生之路》对原作进行了全新解读与阐释,将笔触聚焦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他们的沉沦与觉醒,着力赋予小说人物以生命质感,以鲜明生动的角色形象、富有现代感的舞台样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仲春梅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执导,国家一级作曲杨浩平任作曲、配器,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涂俊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演员王子瑜饰演涓生、国家一级演员蔡瑜饰演子君……如此一流的主创团队创造了一部内涵深邃、艺术精湛的锡剧大戏。

  “第一次感受到锡剧带来的震撼,涓生自我觉醒的时刻,惊心动魄、发人深思。”“舞台效果很棒,背景还能随剧情转换,用心了。”“演员表演精彩、到位,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观众们的热议与好评,就是锡剧传承创新的动力。“在新征程上,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鲁迅先生的斗争精神,将小说《伤逝》搬上戏剧舞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锡市锡剧院负责人蔡瑜表示,此次创作,努力寻找经典作品的气质与品质,在活化优秀作品的同时,弘扬其不朽魅力,挖掘其当代价值,舞台呈现遵循中国戏曲诗化、唯美、大写意的美学追求,时隔百年,让当代读者和观众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依然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

  《涓生之路》完成了从文学到锡剧的转换,这其中,对原著精神的精准把握十分关键。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直言,改编小说《伤逝》,很具挑战性,但编剧吃透了原著精神,并从这一精神中生长出一系列人物和故事。《涓生之路》的主题在原有的妇女解放的基础上,又生发出了涓生的职场故事,让涓生的新生与子君的悲剧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部脱胎于《伤逝》的《涓生之路》。刘旭东评价,这部作品以漫画式的风格刻画了百年前的“官场现形记”,其中况味具有某种永恒的意义。正是在此意义上,《涓生之路》接通了与当下观众的共情点,这是锡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例证。

  锡剧到电影的新生

  传统戏曲要主动“思变”,把戏曲拍成电影,是传承创新发展地方剧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去年冬天,无锡市锡剧院推出的锡剧电影《江南雨》在无锡大世界影城首映。该片在保留锡剧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优势,以丰富的镜头语言、优美的江南场景、细腻的人物刻画,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评价,《江南雨》是一部典型的江南风格、锡剧风韵的新经典,入选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拍摄项目”,让优秀剧目插上现代传媒的翅膀,增强戏曲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现代感,吸引更多青年观众走进影院。

  当梨园遇上蒙太奇,从舞台到银幕,戏曲电影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推动锡剧艺术高质量发展。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银色的光,给了旧的舞台以新的生命!”据了解,《江南雨》的创作一路走来将近20年,无锡市锡剧院早于2004年就推出了青春版锡剧《江南雨》,之后不断打磨提升,2009年,国家一级演员黄静慧凭此剧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而《江南雨》也是继上世纪60年代拍摄《珍珠塔》《孟丽君》《红花曲》三部锡剧电影后,无锡市锡剧院推出的又一部锡剧大银幕之作。在拍摄《江南雨》时,黄静慧就表示,希望通过电影,以当代视角和现代审美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与表达,让锡剧热起来。

  在业内人士看来,“戏曲+电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往往能孕育出新经典。上世纪70年代,正值戏曲电影兴盛期,无锡和平电影院每次放戏曲电影,都一票难求。影院老员工回忆,那个时候,放映机停不下来,一场场地连续放,看场戏曲电影甚至要“开后门”。在无锡市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看来,戏曲电影与电影的本质一样,只要片子拍得好,就会有市场,而另一方面,戏曲电影也让传统艺术通过影像得以更好地保存与流传。据悉,和平电影院已加盟了上海戏剧电影院线,也将引进更多优秀戏曲电影,还会举办戏曲电影主创见面会、戏曲电影展映周、戏曲电影市场研讨会等主题活动,更好地展现戏曲电影的独特魅力,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小剧场锡剧的探索

  随着小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小剧场戏剧创作逐渐繁荣起来。对于传统戏曲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久前,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持续上演了一个月的小剧场戏剧盛宴。其中,无锡市锡剧院的国内首部小剧场锡剧《红豆》在南京国民小剧场首演,一炮而红。该剧讲述了南梁太子萧统和女尼慧如的传奇故事,以蕴含其中的中华古典文化之美为背景,全剧表现情思之纯净澄澈、文学之璀璨生辉,追求清雅静美、诗意悠远的艺术风格,对于开掘小剧场锡剧创排样式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该剧编剧俞思含介绍,小剧场锡剧《红豆》的题材来源于无锡古典爱情故事,当时,在读了《红豆生南国》这本书后,书中孟光与梁鸿、范蠡与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昭明太子和慧如的故事都十分吸引人。大家选择了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的昭明太子和慧如这组人物,故事就发生在无锡香山寺,又是用无锡的代表剧种锡剧来演绎,十分契合。无锡市锡剧院负责人、慧如的扮演者蔡瑜表示,小剧场锡剧对于剧院而言也是一个探索,因为小剧场真的“小”,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很近,演员的面部表情、情感表达,观众都能及时捕捉到、直接感受到,这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到位。

  小剧场戏剧对于传统戏曲的转型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小剧场锡剧《红豆》的导演安凤英看来,小剧场戏剧必须浓缩得非常凝练,文本的文词,戏剧张力、空间感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都要更加强烈。“令人惊喜的是,扮演太子萧统的王子瑜,同时还扮演了萧统的父皇梁武帝萧衍。”剧评人刘青认为,在两个角色之间瞬间“变脸”、无缝切换,考验的是演员的功力,更对编剧在戏曲时空两个维度上的腾挪把控提出了更大挑战,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令这部锡剧小剧场更具有了现代性意味。而《红豆》的成功,也为锡剧未来的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