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而在广阔的产业数字化场景背后,是面向千企百业的个性化改造需求。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机器人中心主任张刚带领团队为一汽解放惠山智能工厂进行了一轮以机器人和视觉导引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提升。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制造业的今天,智能化改造从单一工位的机器臂向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更加精巧、柔性的机器人化产线转变成为趋势,对机器人有着深度开发实力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迎来了红利期。
“在一汽解放惠山智能工厂,通过深入车间,了解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我们将机器人技术、视觉导引技术运用到生产线,为企业研制了视觉导引的缸盖上料机器人、发动机整机视觉检测机器人、发动机泄漏检测机器人等一系列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设备,完成了多个工位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通过改造,企业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数字化存储了发动机的实时生产数据,从而保证了发动机全过程生产质量的可追溯性,逐步实现了产线的无人化。“目前由中心自行研发的发动机缸体搬运桁架机器人在一汽解放惠山工厂首次使用。”张刚说。
如何连接供需两头,让智能化真正嵌入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生态中?如何为企业算好智能化的“账本”,让智能化真正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和降本?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从去年开始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为数百家制造企业进行“体检”,帮助其查找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的短板,诊断其智能化水平并提供技术“药方”。在数百个案例积累中,研究院发现,降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的综合成本,让广大中小企业能用得起、能算得赢是关键。自主研发的“巧手”“慧眼”系统为机器人赋予了更低成本的高层次效能,精准的视觉定位和柔顺的力度控制,让智能化的机器人在中小企业中也能“大行其道”。
江阴金童石化装备有限公司是国内高效换热设备的行业领军企业,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产品穿管生产后,会呈现传热管端参差不齐的情况,之前采用人工切割方式进行整平,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一致性差。研究院为企业定制开发了机器人智能切割系统,利用机器人配合高性能切割刀具,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切割工艺,相比传统人工切割提效2倍以上,耗材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且帮助企业解决粉尘大、劳动强度大、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企业整体的智能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攻破核心部件国产化,让软件和数据赋予机器人智力是让中小企业用得起机器人的关键。“我们把机器人系统中的视觉系统、力控系统、工业软件、导轨系统等进行国产化替代,这都是降低成本、提高适配性的有效途径。”研究院负责人表示。
无锡鑫正机械是一家专业提供精密加工的小微企业,企业拥有多台高端数控车床,时常因刀具磨损崩刃造成加工产品报废。为了帮助企业解决此类问题,研究院大数据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数据采集及刀具寿命监测系统,帮助实现机床加工过程刀具状态实时监控,加工产品良品率可以提升到98%以上。与之类似的还有江苏新合益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正基于视觉检测和机器人力控磨抛技术,自主研发工程液压缸活塞杆微瑕疵自动化抛光去除系统,进一步提升活塞杆制造工序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介入,提高产品一致性,有望提升生产效益30%以上。
2022年,我市出台了《无锡市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推动制造业降本降耗降碳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无锡制定了“千企画像”“千企改造”等一系列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的工作举措。据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与企业签订横向“四技”服务600多项,为上百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诊断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