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功不可没。
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今年,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日子里都有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师生活跃的身影。在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教育从不是纸上谈兵。高质量课堂是学生认识自然的基础,走出去的实践是学生探索自然的途径。经历了由校内到校外的生态之旅,市北高中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
以校园为起点,感受生态文明
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1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润物细无声”,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拔节。在市北高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随时在发生。近日,市北高中风雨长廊两侧的玻璃幕墙上有了变化,学生在幕墙上贴了不少鸟形静电贴,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一次生态文明实践。据悉,市北学子在风雨长廊漫步时发现,校园中有许多野生鸟类在飞行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撞上玻璃幕墙。一场围绕鸟类的调查探究行动开始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生发现玻璃幕墙是野生鸟类面临的生存威胁之一。因此,学生向学校德育处和团委提交了长廊改造计划。如今,风雨长廊成了生态长廊,除了静电贴,学生还制作了展板并置于玻璃幕墙下方,介绍校内常见的野生动物。
在校园发现植物、种下植物,要从理解植物开始。去年年底,一本基于市北高中植物的《校园植物识别手册》诞生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各类植被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使用价值、植物文化构成等,成为识别校园植物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也是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课程建设体系的重要举措。“大自然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作为原道青年,我们要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一(1)班的朱雯婷说。
把课堂开进大自然、开出新意
紧跟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的步伐,生态文明教育与课程正深度融合。
如何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市北高中正逐步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建设体系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学校生物、地理、化学、政治、语文等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校内外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把课堂开进大自然、开出新意,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今年3月,市北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团队开设主题为“理解一棵树”的生态文明思政课。从认识一棵树到保护一棵树,从观察校园内的一棵树到理解森林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市北高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学校教务处主任、全国教学名师、生态文明教育团队领衔人李树民说,走出课本的现场教学是学校生态文明思政课的鲜明特点。同月,一堂以“碳汇”为关键词的跨学科融合课在市北高中开展,化学、地理、政治和生物教师同上一堂课,这是无锡高中在探索生态文明跨学科教育的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生态+科技”:寻找更多教育可能性
前不久,市北高中生态科技教育团队带领生态科技志愿者们走进无锡市金山北工业园一般工业固废转运中心,现场开展生态科技教育,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了解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规范管理和安全处置。这是市北高中展开生态科技教育的生动写照。
“生态+科技”,市北高中的教育教学创新很给力。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无锡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市北高中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传承学校“科技教育”的育人基因。科技节期间,学校开展了10多项“生态+科技”实践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大自然,直面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在城市间,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更新。近几年,市北高中走出校园的实践课程越来越多了。今年3月,市北高中把课堂搬到了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老师结合当下课程改革方向,打造研学指南,将游览式参观升级为探究式体验,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让生态文明思政课鲜活又接地气,为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做出探索与尝试。目前,生态科技已成为市北高中的品牌,学校正走在以生态科技教育为方向的江苏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之路上。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