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8版:2023年无锡中招特刊

在创造中学,有创意地学,为创新而学

锡东高中用创意与热情回应时代呼唤

  一张张颇具创意的指印画是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2023届毕业生们独特的“班级印记”。昂首的凤凰、腾飞的祥龙,用指印组成的图案里有情谊、有创意。这是锡东高中学生过创意生活的生动侧写。

  “有梦想,来锡东”,在每一年的招生季都能看到锡东高中以这句话作为启幕。真正走进锡东高中会发现,这不是一句口号,有创意的学习生活正带领锡东学子一步步靠近梦想。高中三年生活带给锡东学子的除了扎实的知识能力,还有创新、创造的意识和素养。“愿我们的学生永葆‘创’的精神,保持‘新’的态势,创造着走向未来!”锡东高中校长蒋洪兴说。

  指向梦想的“创中学”课程

  为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设计封面装帧、在美术课上制作纸汽车模型……这是锡东学子的学习日常。“创中学”是什么?是具体的课程,是办学理念,更是实现梦想的路径。

  在创造中学,有创意地学,为创新而学。“当我将扁平的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时,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这就是‘创中学’课程给我的礼物。”亲历创意课堂的2021级学生李汭锦这样说。

  用敏锐的观察力、十足的勇气、活跃的思维,给每一个问题以创造性解答,这是锡东高中的老师们希望通过课堂去引导学生做到的事。他们设计创造性的任务带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老师冯建中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壁画挂多高最合理”来学习三角函数知识;在老师董琰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围绕“如何推进居住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编写问题,采访小区物业、社区工作人员,观察居民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在老师朱妹的体育课上,学生设计出了“锡东保卫战”“绝处逢生”等体育游戏……

  自202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来,锡东高中着力以“创中学”为核心推动教学变革,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蒋洪兴介绍,学校聚焦创新素养,构建“创中学”学校课程,开发“创中学”课堂模型和学科典型学习样态。此外,学校还研制出“创中学”全程式学习评价体系。

  校内荒地上演美丽“蝶变记”

  “那曾是一块荒地,如今已经草木葳蕤、四季有花。”锡东花园,是一个被锡东学子的创意、勤劳、热情浇灌而成的“梦想实践地”。

  “来!把你们的梦中花园告诉我们。”2020年5月,锡东花园项目启动了。104名学生提交了原创设计稿,创意涌动锡东。以2018级学生梁硕的设计作品为基础,2019级学生高勤旭和闻皓轩对其进行完善,历届花园社团学生参与施工、栽种,花园在3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锡东花园的蝶变过程里满是锡东学子敢想敢创敢干的身影。为了让设计方案更趋完美,学生走出校园请教专业园林设计师,反复斟酌推敲。花园建设期间,学生跟泥瓦匠师傅学习切割石块、拼接上墙,跟电焊师傅学习尝试电切割、焊结合。电焊是电路短路发热吗?电焊产生的光是什么光?怎样燃烧才能达到熔化铁的温度……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于无形,学生收获良多。

  “凡有活动,我们首先想到这件事能否由学生来做。”蒋洪兴表示,2020年起,学校建立“学生优先”原则。学校活动、环境设计等都有学生参与,学校环道的灯箱上有学生创意阅读的音频、视频成果;学校“三一餐厅”的书架上展示着学生亲手制作的创意摆件;学生的作业本封面和内页插画由自己设计;近日,由学生自导自演、剪辑完成的短视频作品《“你好,锡东!”》正式发布……学生多彩的创意和用心创造的产物都是锡东高中珍视的“宝物”,谱成锡东的“创之歌”。

  用爱和创意给出锡东方案

  用爱和创意,锡东学子不断给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锡东方案。

  学生丁嘉伟自主研制“智能输液架”,刘红晶设计了“衣物消毒存储柜”,刘哲雄还成功入选2022年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许许多多富有创造力的锡东学子,将视野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改变生活,创造未来。

  一年一度的锡东高中夏季慈善晚会正在紧张筹备中,更艺术、更科技化、更有爱,每年都能看到新气象。去年,大成电视台成员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弹幕互动”的方式,丰富了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扩大了晚会的传播率和影响力。在善款筹集方面,学生们创造了线下抽奖、慈善拍卖与线上二维码捐款相结合的全新方式,还创建了“大成小爱”锡东文创微店,售卖锡东文创作品,所售金额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学生。“锡东学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扛起责任,用热情、奉献及勇担时代使命的勇气向这个世界传递锡东声音。”蒋洪兴说。

  创新创造是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在锡东高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人人都可以创造美,人人都可以创造未来,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同于以往的自己。蒋洪兴说:“我们倡导‘过有创意的学习生活’,希望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成为自我学习的‘构建者’与‘创造者’,以奋进的姿态,让青春年华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共同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重任。”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