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深督细导,促作业提质减量增效落地

  □吴 芳

  “双减”要深摸实情,弄清目前学生作业“质、量、效”的真实情况,开启“找症”步骤;要细谋实招,分学科研究、指导教师如何进行作业提质减量增效,落实“对症”环节;要躬行示范,作为责任督学的我以“深潜”的形式,以自身擅长的语文学科为抓手,用深督细导的方式,指导并带领语文教师进行“微实践”……渐渐地,教师们对作业提质减量增效有了理解,引领学校开启作业提质减量增效的“疗症”。

  持续不断注入动力

  作业提质减量增效不是新鲜要求与新鲜话题,只是在“双减”背景下,显得尤为关注,尤为迫切。经历这样一次指导,从责任督学的角度看,要真正搅动学校、教师,将作业提质减量增效长期落地。

  正由于作业提质减量增效不是新鲜要求与新鲜话题,一些固有的思想、思维、习惯不可否定地起着制约甚至是桎梏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就作业提质减负必须提出明确化的操作要求,让教师明确要怎么做、做到怎样。比如我以为可以借鉴南通经验,提出“四精三必二思”:即精编、精练、精批、精讲;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练后反思效果,练后反思改进。以此让教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既有明确化的操作要求,又有一个完整的实施链接,有效遏制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盲目性、机械性,让作业管理可学、可鉴、可视、可控、可查。

  作业提质减量增效是一个相对泛化的要求,具体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生,其内容和形式皆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大覆盖式地齐步走,必须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样本化的范式研究,让更多的教师在样本的带领下依照范式小步走,稳步走。比如,语文学科,可以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听、说、读、写”的要求,进行“两个+”式作业:即“碎片化+巩固化”,“重点化+差异化”,即新知“碎片化”和旧知“巩固化”融合,单元目标“重点化”和自主选择“差异化”融合,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丰富起来,融巩固性、提升性、发展性、选择性、趣味性于一体,提高作业的温度和效度。

  作业提质减量增效是一项需要持续不断注入动力、活力的长期工程,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好,要善于运用“鲶鱼效应”,落实持续化的搅动机制,持续搅动教师不断地思考、研究、改进、提升,不断地相互借鉴、促进、发展。学校的作业管理要纳入实实在在的考评机制中,用考评机制来约束行为,搅动研究,激发热情,增强动力;可以开展“晒作业”活动,教师晒出自己布置的作业,学生晒出自己做的作业,师生相互在“晒”中比“优”,“晒”中比“效”,鼓励教师“布置好作业”,鼓励学生“完成好作业”;可以开展作业提质减量增效微项目研究,引领并鼓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作业设计的“微型”深化研究,将作业提质减量增效作为课题来做,做细、做深、做久;可以定期举行“作业布置评比”活动,以“评”促研,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实现“督”与“导”的珠联璧合

  “做学校喜欢的责任督学”是我的“督学梦”。走过一个督导过程,我的“督学梦”中又多了一份感悟:责任督学工作需要深耕、细作。

  一要笃学。“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作为责任督学,更要“深耕性”地学:要注重笃学的长度、宽度与厚度,要学深,悟透,精准地把握国家宏观层面对教育、对办学的方向性要求和政策性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导”的底气、能力与水平。

  二要深潜。“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作为责任督学,一定要深入学校的纵深地带、敏感区域,用眼睛去发现,用思想去感悟,这样才能察真状,摸实情,才能观亮点,明盲点,查漏点,找堵点,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帮助学校析实状,释疑点,解痛点,扫盲点,增亮点。

  三要躬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督学”字前的“责任”二字任重道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学校,直面问题,躬耕前行,手把手地指导,肩并肩地实践,精益求精地指导学校,实现“督”与“导”的珠联璧合,不断提升督学的价值。

  (作者系宜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