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若江
李纲是历史上受人敬仰的忠臣良相,也是无锡不可遗忘的杰出人物。在《宋史·列传》中,《李纲传》的篇幅是最长的,文字多达万字以上,这在惜字如金的史传中极为罕见。但因传统史传关注的多为传主的政治生涯,所记内容主要是其“为官经历”和“朝政大事”,所以,李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以来更多是一位政治人物——“民族英雄”“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李纲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铿锵话语,也是那句“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而不是他的诗词文章。
笔者以为,在全面审视和评价李纲时,他的“文人”特质同样不可忽视,甚至是其为人处事、为相为将的深层动因。简析如下:
其一,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与“以道直行,虽危不避”的范仲淹一样,李纲亦自称“以愚直不容于朝”,与他同朝为官的伯彦说:“李纲气直,臣等所不及。”可见,在原则性问题上,李纲总是坚持己见,绝不以妥协求安,哪怕寡不敌众,哪怕反复遭到贬斥。这正是文人最重要的品性和气节,只有经过严格道德熏陶、品行端方、恪守正道的真文人才能做到。这样的人自带光焰,光耀人寰,归有光对这样的人有极为精彩的刻画:“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文人可以有缺点,可以有脾气,但不能没有原则,不能违背良知和真理。
其二,家国情怀与宏大抱负。“出忠入孝”是文人恪守的为人之本,他们总是视社稷安危为首要,因而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李纲本是文官,却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率部守城,以“文人之身”担起“武将之责”。也正因他将家国社稷安危置于首位,所以才置身家性命名誉于不顾,始终坚持抗金大计;顶住重重压力和阻力,在短暂的为相期间,力主革新内政。李纲几度被贬斥、被放逐,却始终矢志不渝,不计个人得失,在关键时刻,仍然抛弃恩怨,朝廷招之即来。晚年病重时,他虽远在福建,却心系朝政,以诗明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由此朱熹感慨道:“李公之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其爱君忧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林则徐亦赞之曰:“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其三,优秀的文学素养。古时官员皆有功名,一般都是举人进士出身。尤其两宋,官员大多能诗善文,连武将岳飞的诗词都写得十分出色,令人叹为观止。李纲文字功力亦不俗,一生著述甚多。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将研究重点投注在李纲的政治、历史层面,而忽视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事实上,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李纲都堪称文学大家。
其四,文人的孤傲与执拗。真正的文人有个特点:不畏权贵,恃才傲物,我行我素。比如,诗酒任性的阮籍、“猖狂”嵇康;采菊东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天子呼来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直言善谏、敢与俗流相左的韩愈;坚持己见、不畏权贵的顾宪成……都是才华横溢、颇有真性情的文人。李纲也是极有个性且恃才傲物的,他之所以能在朝堂上大胆直言,原因之一就是确实有才。建炎元年(1127)时为康王的赵构曾致信恳请李纲出山:“公学穷天人,忠贯金石,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必须不世之才协济世功。”文辞盛赞,语气恳切,却并非虚词。赵构尽管对李纲的个性不待见、不接受,将其一贬再贬,但在李纲去世后,不仅赐予“忠定”谥号,并赞“大臣当如此矣”!
有趣的是,连李纲一直对抗的元朝政权,也对其赞美有加。元宰相脱脱主持编撰的《宋史》中,不仅没有抹黑李纲,反赞之曰:“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连清朝皇帝康熙也认为:“李纲之忠悃笃挚,诚有大过人者。”
可见,无论政治的立场如何,当时代的大幕已经撤去,当你能够站在人文视域中去审视历史、解读事件、褒贬人物时,也许更为全面、完整、客观和真诚。故曰:囿于政治多有限碍,立足文化是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