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 张 建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知识的创新,而非简单的资源积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知识的生产性组织,对于区域的创新驱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太湖湾科创带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魅力,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举措,吸引高端创新资源,使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集聚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头部企业的集聚地。

  当前,科技创新生态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维度。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将无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大幅提升无锡的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新成果源源不断为产业赋能,使大批科创型企业蓬勃生长,成为开辟产业新赛道、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主力军。

  无锡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眼下正处在转型跨越的重要节点上。基于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知和定位,无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这是无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与无锡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制造能力相比,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科研资源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无锡产业创新的一块短板,也是无锡构建产业科创生态必须下大力气突破的瓶颈。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不必为一时的不足而妄自菲薄和自怨自艾。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其辞曰:“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通过借景杭州西湖和镇江金山实现完美新组合,创造了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独具扬州魅力的文旅IP。对无锡而言,要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科创高地,无疑离不开强大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支撑,尤其是要创造一个能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磁场高地”,这就需要无锡的干部具有“借景”的智慧和能力,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集四海创新资源为我而兴。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知识的创新,而非简单的资源积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知识的生产性组织,对于区域的创新驱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和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区等产学研创新网络。无锡近年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集聚大院大所、领军企业、科创团队、高端人才,构筑从供给端、服务端到需求端的一体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打造科技创新新生态,形成了一批以惠山区“院士小镇”、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显示了科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和爆发力。以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例,成立10年来已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4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0家,孵化企业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700余项,累计营业收入超150亿元,载体大楼内年销售超2000万元的高科技企业达20家,成为“科技楼宇”代表。

  当前,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构筑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21世纪科技创新新范式。无锡要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科创高地,就要下大力气构建一个高效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实现“无中生有”和“从0到1”的突破,打造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尤其要面向未来,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创新力的生态系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无锡开辟一个更广阔的产业发展新空间。要充分发挥太湖湾科创带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魅力,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举措,吸引高端创新资源,使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集聚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头部企业的集聚地,将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智慧谷”、湖湾硅谷、生物医药谷、环湖大学科创带,利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虹吸效应,使区域内产业集群数量和企业数量裂变增长,为产业集群进化到知识集群形成创新主体的规模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的科技创新能级集聚能量,为无锡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

  (作者系无锡市新产业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