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建兴
近年来,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着孩子或放飞孩子看世界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每逢假期,各旅行社“亲子游”“研学游”火爆,热门线路更是一票难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研学游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也在情理之中。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暂别枯燥的课堂和紧张的学业,和伙伴们一起放飞自我,在人生的长河中留下宝贵的成长记忆,使得研学游成了孩子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连接。
研学游初衷虽好,但作为消费者还是要谨慎对待。家长要针对孩子特点有的放矢,克服攀比心理,做到价有所值。当旅行被冠以学习之名,其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研学游近年来持续升温,其费用远超相同目的地或相似行程的自由行和普通跟团游,动辄数千元上万元。如此昂贵的“诗与远方”究竟含金量有几何?当教育目标和研学游的需求深度捆绑,其火爆的背后是不是商家找到了又一种生财之道?或是功利教育焦虑情绪的传播?
研学游,旨在让孩子们在获得乐趣的同时,还能掌握生活技能,增强合作意识,锻炼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应该是让孩子们忙活起来远离电子屏幕,而不是打着研学的旗号,行圈钱之实。家长应选择一些口碑好、师资强、价格合理的旅行社,注重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塑造独立自信人格,而不是盲目跟风,看到人家孩子都在到处游玩,就让自己家孩子也学着做。
研学游应注重锻炼孩子,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而不是夸大知识积累作用。成年人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相伴的温情。一些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所谓“课本游”“博物馆游”,很多只是旅途中的点缀,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诸如名校沉浸式体验游、历史遗迹深度游、野外营地生活、农村农业实践、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等,重在锻炼孩子培养生活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忍耐和克服困难的本领,让书本知识不再呆板,要杜绝换一个空间关起门来学习的现象。在每一个目的地,让孩子们尽情地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解读自然,这些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给孩子们的是极大的心灵震撼,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旅游不会改变世界,却能改变看世界的眼睛。
客观地讲,研学游这几年是热了起来,但能否持续热下去,还很难说。一方面准入机制欠缺,旅行社、个人、平台甚至场馆都可以随意入场。另一方面课程与师资良莠不齐。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研学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愈发凸显。要想坚持人文初心,又要实现商业目标,除了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外,有关部门应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让研学游真正成为值得游的旅游形式。
(作者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