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晶
保险不仅仅是风险的转移工具、财务的补偿方式,一份份保单也承载着对爱人守护的承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温暖小家,守护大家。“医惠锡城”是由无锡市医疗保障局指导,由国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承保单位,联合多家保险公司在锡分支机构共同推广的无锡市首款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同其他惠民保险产品一样,“医惠锡城”作为普惠性保险产品,是有效连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纽带,有助于更好支持无锡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减轻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带病群体、老龄群体等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提高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障能力。“医惠锡城”不是强制性保险项目。市民的认知度、兴趣度、参与度和获赔的体验感,决定了“医惠锡城”的走向。面对“医惠锡城”的窘境,如何破局?强化“医惠锡城”宣传推广的广泛性、提高“医惠锡城”的粘连度,是消除“医惠锡城”面临窘境的两大有效手段。
从“医惠锡城”项目启动之初,无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22年9月,无锡市医疗保障局牵头各部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医惠锡城有关工作的通知》,各部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医惠锡城项目的推广实施。
截至2023年10月31日,“医惠锡城”一二三期累计参保人数达到220多万人次,累计赔付金额超过1亿元。
“医惠锡城”的显著特色在于:低保费、低门槛、高保额和投保便捷。
2022年,王先生在手机上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花99元投保了“医惠锡城”产品。之后由于肺炎住院治疗,出院后联系“医惠锡城”后台试图进行理赔,但被告知其自费部分的2000多元费用未达到赔付标准被拒绝赔付。对此,王先生认为受骗上当,2023年决定不再投保“医惠锡城”。
王先生的处境,正是目前“医惠锡城”面临的最大窘境。有投必赔,似乎是目前人们对保险产品的基本认识,而保险本身的专业度以及保险条款的复杂度,使得保险在民众眼中就变得“雾里看花”了。上述案例中,王先生2000多元的自费住院费用之所以不能得到理赔,是因为保险合同中约定了2万元的免赔额。也就是说,只有自费金额超过2万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赔。但是,对于非保险专业人士的王先生等普通民众而言,免赔额、自费、自付等保险术语是晦涩难懂的。当投保人没有清晰认识到这一产品特点,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没有达到理赔条件而没有得到补偿时,就会对产品产生偏见,不再投保。
“医惠锡城”的发展,经历从2021年起第一期投保人数的65万多,到二期的62万多,到三期的101万多,虽然在绝对数值上看似有所增长,但相较2022年年底无锡医保参保人数643.05万人来计算,“医惠锡城”三期的参保率仅为15.77%,在全国同类惠民保产品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虽然无锡市政府大力支持“医惠锡城”的发展,通过“向全市医保参保人员发送参保短信”“向全市学生递送参保一封信”“无锡医保、无锡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发文”等渠道对“医惠锡城”进行了广泛宣传,但宣传手段的程式化和宣传方式的陈旧化,容易使其将要宣传的内容湮没于纷繁多样的海量信息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的显著性和新鲜度,是推广“医惠锡城”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和高校,进行专业宣讲和推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增强“医惠锡城”的粘连性。一是要改变目前投保品种单一、理赔门槛过高的局面,从鼓励和培养市民“低进低保”“随进随保”的兴趣入手,为“医惠锡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口基数;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理赔服务的程序,对投保者的理赔条件、理赔途径、获赔方式等要宣传在前、解释充分,避免理赔不成、脱保埋怨现象的发生。多多开设“医惠锡城”服务热线,耐心解答市民疑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此外,在《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本市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开设“医惠锡城”专题或专栏,定期发布新的保险项目、理赔政策,不断推出市民理赔实例和服务故事,从培养兴趣入手,全面推动“医惠锡城”向更新更广的领域发展。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