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立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与经济从来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奠定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等诸多关于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无锡自古以来民康物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誉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无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打造人文经济发展的无锡样本。
■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纽带作用,彰显江南文脉的独特价值
江南文脉底蕴深厚的精神内核是无锡经济的灵魂,江南文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是无锡经济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承担着地域人文要素产业转化和经济活动有机融入地域人文要素的重任,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无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彰显江南文脉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双向奔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无锡需要加强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展现立体、生动的无锡文化标识,塑造无锡文化品牌,树立无锡城市形象;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精心谋划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建构无锡博物馆、展馆、文化馆体系,形成主题、类别、层级清晰的故事谱系,融汇吴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溯源其历史、梳理其脉络、展示其演进、钩沉其人物、保护其遗产,解码无锡文化基因;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弘扬无锡城市精神,营造文明新风尚;系统布局无锡文化产业,以循古而来、向新而去的文化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5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的数字文化产业,建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推动江南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凸显无锡厚积薄发的文化张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增强文化的引领性与经济的融合性,推进文商体旅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商名城,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经济发达,精彩赛事多,要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打破行业壁垒,有效整合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商业、体育高质量融合,释放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构筑复合型文商体旅消费新空间,培育新型文商体旅业态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假日经济、首发经济、赛事经济、音乐经济、早间经济、夜间经济、非遗市集等“特色经济”,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锡现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锡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1项,要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多种方式,持续激发非遗活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文化新体验。以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引领时尚品牌向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和重点商圈聚集,拓展智能化消费体验“新场景”,优化消费空间品质,打造“美食之都”“购物天堂”,激发消费需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增强文化的渗透性与经济的创新性,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径,要以人为本,注重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社会公众和利益主体的整体性认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在城市更新中体现城市作为江南文脉载体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还是城中村和城中厂的改造,以及角角落落的“微空间”修补,都要突出“处处有文化”,融会贯通古韵新风,体现江南文脉的脉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无锡要梳理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全面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让古建老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体验惬意锡式生活好去处,使人们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推动城市生态格局构建、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景观营造与发展城市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紧密结合,提升城市承载能级,激活城市发展活力。
■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与经济的包容性,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文环境正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高品质的人文环境就是一个城市最好的营销内容。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需重视城市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地域文化可感、可知、可亲、可及,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江南文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心怀天下的精神品格激励青年砥砺前行。经济的包容性体现在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活跃度与覆盖面上,倡导机会平等和公平合理,注重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无锡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共享,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青年提供施展才华、追求梦想、建功立业的高品质人文环境,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提升青年在城市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比爱才,锡望您来”,让青年近者悦、远者来,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增强文化的标识性和经济的集聚力,发挥经济功能区高地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无锡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等大国重器的诞生地。当前,“465”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正在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园、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各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一带多城”的创新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地方战略产业发展需要高质量产业空间承载。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园区文化生态,形成各个园区独特的IP,优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彰显园区产业禀赋,吸引携带原创性技术基因的企业入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孵化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入园企业深度协同、联合攻关、共享订单,共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高而强”的地标产业、“大而特”的优势产业、“新而优”的未来产业的高地。
(作者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