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滨
2003年11月28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第二天,《无锡日报》用头版头条隆重向读者作了宣告,更配发评论员文章《新的起点 新的挑战》,“我市新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字句豪情激荡。
20年过去,又一个11月28日来到。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一个自我检视的日子,检视我们从当年新的起点,走出了多远的距离;检视我们面对新的挑战,书写了一段怎样的奋斗;检视我们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给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一
我们是记录者。
报道即记录。这20年,采访报道是我们的每天日常。
我们报道了无锡GDP跨过万亿元的历史时刻,报道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升至Ⅲ类的不懈努力,报道了“神威·太湖之光”登顶高性能计算机世界第一和“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骄傲,报道了做好事“潜伏”27年的“炎黄”张纪清和被飞来大铁块击成肝破裂忍痛将客车安全靠边后倒下的英勇司机吴斌,报道了百年纺企走出中国远赴非洲开厂的敢为人先,报道了滴翠路上企业家群体的坚守自强……
在我们的报道中,有着城市的骄傲与高光,有着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但更多的是我们所在城市的运行日常和百姓的生活平常。我们会记录一条乡村小河浜的变迁,会记录一盏新路灯的明亮,会记录一家新菜场的开张,会记录一位小学生对让行汽车的鞠躬。我们每天努力着,让我们的记录能够真实、全面地呈现这个城市,(下转第2版)
写给我们的二十年
(上接第1版)努力用文字,用影像,让时代长河的进程能更多、更清晰、更完整地被记录下来。我们的工作,是要为这座城市留下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时代实录。
二
我们是改革者。
这20年,我们经历了报业发展的高峰:无锡日报“炎黄”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集团经营规模达到历史顶点……也在这20年,我们经历了报业的低谷,感受到了传媒生态巨变的冲击,扛起了改革求生存求发展的巨大压力。
2013年,报业集团从学前东路迁至了太湖新城。这次的新址搬迁,在当时看来也许只是一次搬家。但站在今天的视角,它寓意着对报纸黄金时代的告别,寓意着媒体融合改革的开启。
2015年,无锡观察新闻客户端上线,我们有了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
2018年,报业集团在全市率先启动县级融媒建设,完成全市八大板块的报业融媒体中心布局。
2019年,2600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启用,我们有了自己的融媒体工作空间。
2020年,政务融媒专班启动。我们跳出传统报纸的要闻生产模式,建立起了具有全平台发布能力和新型产品形态的全媒体政务报道体系。
2022年,无锡日报与无锡观察融媒中心整体融合,教育、健康、财经、房产4大垂直条线整合成立集团融媒体运营中心。我们以20年间最大力度的一次改革,实现了集团主要报纸平台和主要移动平台的深度整合,重构了面向主战场新的组织形态。
2023年,报业集团启动新一轮深融改革,集团重要政务全媒体新闻中心、IP WUXI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太湖湾智库、5G演播厅、全媒体战队锻造计划这五大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强化我们在主战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打开我们在主战场上的“新赛道”,扩展我们在主战场上的“技术赋能空间”,提升我们在主战场上的“全媒战力”。
历经改革淬炼的我们,正变得更为强大。
三
我们是坚守者。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坚持用报人来称呼自己。虽然我们的报道已越来越多地以视频、海报、H5这些非报纸形式的新媒体产品呈现,报道的第一发布也已是移动端口,报纸被排到了发布序列的最后。但这种坚持决不是拒绝时代变迁的顽固,而是对报人称呼背后牢系着的新闻理想的一种执着。
在当下,我们不是没有过职业的焦虑,不是没有过对职业价值的重新考量。但是,只要听到新闻的召唤,无论深夜凌晨,无论极端天气,我们依然像战士一样,闻令而动。穿着全套防护服蹲点防控救治医院,蹚着齐膝的泥水抢拍突发事件,顶着暴雨坚持拍摄1个多小时……20年间,7000多个日夜,已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迎着困难、冒着危险的逆行奔赴。这样的奔赴,对我们,就是责任,就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
2023年,又有一批报业老人退去,又有一批报业新人进来。我们坚信,下一个20年,我们将继续在这座城市,做一名合格的记录者,让报业的事业继续,让报人的使命延续。
致初心,向未来。今天,我们可以向2003作出报告:我们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