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溪南新村小驻

  □董 蕾

  初到无锡,在几个地方短住过,后来机缘巧合与溪南新村结缘,一住便是四年。

  溪南新村是老旧小区,内部环境略显简陋。路面虽是水泥地,但是并不平整,有的地方还有坑洼,楼房外立面也因为风雨的侵蚀有些残破。不过胜在地理位置好,周边配套完善,加上本地中老年居住者较多,相对稳定和安全。

  溪南新村的房子还是舒适敞亮的,我住的那一户两面朝南,布局合理。同事告诉我,这种房型叫八零横套,是上世纪80年代本地的样板户型。而我所住的60栋门口处更是得天独厚享受着小树林和小广场的双重环绕。小树林其实是一小片景观树,里面散落着斑驳的石桌和石凳。小广场曾是21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后来改造成活动广场。阿公阿婆们每天都在小广场上载歌载舞,打太极拳,让整个小区洋溢着快活的生活气息。

  小区有两个大门。从西侧的门往西走,步行片刻便能到达新体育中心,从东侧的门向东走四五百米则能到达著名的稻香菜场。无论是休闲还是购物,都非常便捷。平时除了常去新体散步,我还经常到菜场寻觅美食。我最喜欢的店铺是隐匿在稻香菜场中的一家清真牛肉馆,他家的酸辣汤和牛肉煎饺至今令我回味无穷。另一家专门制作各种蒸烤饼的小店也深得我心,每次还没走到那儿,远远地就先闻到了烤饼的浓香。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一家专卖东北坚果的摊位,它的存在,让我找到了不少家乡的味道。

  在溪南新村的日子一直都很安心。每天回到60栋,几乎都能看到一楼的大爷窝在竹椅里听广播。他家貌似不关灯,无论什么时候经过,那灯都亮着,而他和那永不熄灭的灯光总是莫名地带给我很多安全感。上到二楼,偶尔会碰到同事的亲戚,一位老大伯。这位大伯经常对我说,万一有急事可以随时敲他家的门,这让我一直心存感激。那会儿闲暇的时间相对多些,晚上我常常骑车徜徉在稻香路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晚上11点多,我从单位加完班骑行回租屋,忽然感觉后面亮了起来,但不敢回头,直到骑至新村大门口转过头才发现,一辆警车默默地跟了我一路,那一瞬间的感动直到现在都难以忘怀。

  后来我买房了,再后来我成家了。搬走的那天,二楼的大伯特意赶来对我说,有时间的话常回来看看。而一楼的竹椅大爷依旧稳稳地坐在那里,看着我搬上挪下,不带一丝表情,那一如既往云淡风轻的样子就好像他早已看惯了人生长河中的来来往往、走走停停。

  结婚、生子、经营家庭、忙碌工作。这些年几乎没再去过溪南新村,偶尔驱车经过稻香路,也是行色匆匆,无暇旁顾。上个周末在附近办事,刚好有时间重游“溪南”,发现政府的老旧新村改造项目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交站修成了暖橙色,温馨十足;大门口的消防卡通小品可爱亲民;楼栋进户门换成了漂亮的玻璃门;小区内行车路面崭新平整;小区步道画上了生动的红黄蓝三色;之前的小树林和活动广场变成了设计感十足的微公园……各式各样的新事物简直让我应接不暇。我激动地一路快步走到60栋门口往上看,走廊的围栏换过了,门牌号也洋气了,门口还安装了摄像头。那萦绕心头多年的暖黄灯光依旧亮着。这曾经温暖过我的灯光,不知现在又在继续照亮着谁。

  十几年来,溪南新村的内部环境越来越整洁干净,周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祁路快速化改造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河埒中心小学改扩建,让孩子们拥有了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建筑路拓宽后,溪南公馆进驻,为人们带来了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地铁5号线的火热开工,更预示着未来连线成网式地下交通的高效和便捷……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城市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升级。随着无锡永不停息的发展,我相信在这片充满温情和水的土地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必将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溪南新村一样,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足。

  期待和“溪南”的下一次邂逅,也盼望着和那些曾经熟悉又久违的锡城角落,来一次有“预谋”的重逢。我相信,一定有源源不断的惊喜在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