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玲
江南义庄,这个古老而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以血缘纽带和宗族文化为核心,绵延近千年之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无锡是慈善文化的高地,慈善传统悠久深厚,荡口华氏义庄更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不仅起源早,规模也数一数二。
江南义庄文化研讨会于12月8日在荡口举行,探讨江南文脉传承与发展,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梳理江南慈善文化发展历史沿革,揭示包括义庄在内的慈善公益文化的价值意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并汇集江南义庄文化、慈善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深挖荡口地缘特色
擦亮内容标识
“第一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荡口义庄的缘起、发展、社会作用、价值意义以及义庄的运营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无锡慈善文化研究进程。”研讨会召集人、文化学者庄若江告诉记者,今年的研讨会在去年基础上再提升,荡口文脉悠久,文化厚重,在这里讨论义庄文化很有在地感,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江南义庄文化以创新之举践行慈善文化,以讲学劝善推广慈善文化,著书立说传扬慈善文化,义赈救灾弘扬慈善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尧明从这些角度延展开去,对江南慈善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度解读。无锡开放大学副教授马国云则从《清史稿》“谢家福传”183个字中涉及慈善的74个字说开去,分析了无锡慈善家族的传承性和地域辐射性特点。“世以行善为事。谢家福一生积极参与慈善赈济,他在慈善制度上的积极探索,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国云说。
“慈善有大慈善和小慈善之分,大慈善体现于施政过程,以人为本,利国利民,通过合理调节分配国家与民众利益;小慈善则是一种民间行善的道德行为,旨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社会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文化学者吴歌说,义庄的本质是爱心和施惠,是表达对人关怀并富有同情心的仁慈而善良的社会行为。这样的社会行为在无锡有诸多实践,静俞书院院长陈静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创办的“通善公益”,该组织已经成立5年多,发起了自闭症儿童关爱等公益项目,目前正在筹备建立通善公益基金,设立专项公益基金,打造静俞慈善驿站,以吸纳社会资金,群策群力,为更多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士提供温暖与关爱。
义庄文化多样性
涵养了运河长江文化
作为“义”之载体的江南义庄的兴起、繁盛,与运河、长江文化的滋养息息相关,而它也在相当程度上涵养了运河、长江文化,令运河、长江文化出现了包容、乐善、尚学、忠孝的底蕴和特征。专家学者们表示,义庄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维度。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高侠看来,华氏文化的“以德为先”,在家族生活内部主要指“孝德”,家族外部关系则为“义德”。这种力行德义的善举,不仅壮大了家族实力,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
江南义庄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捐献主体庶民化、区位分布城镇化等。这些新特征的出现都与长江、运河畔工商业的日渐发达息息相关。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永春在分析义庄以德救助对象时说,其选择范围之广,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对无锡后世义庄及社会慈善事业都有诸多积极影响。除了文化内涵,义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当下更有现实意义。无锡广电集团副总裁、侨联主席王凡认为,荡口古镇的义庄文化在区域经济与人文慈善融合发展、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以及义庄实施制度、订立规范和实时监督等方面,都值得当下的慈善事业借鉴。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春劼也以荡口义庄为例,分析了义庄的运营机制。在他看来,义庄收支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最大的变量是战乱与灾荒,许多义庄未能熬过艰难时刻,但华氏义庄却能持续数百年,其经营方式很有研究价值。“义田制度是义庄运营最重要的手段。但义田制度并非一蹴而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任翌说,随着助役田、义役法等的不断发展,义田制度才日益完善。
编史料、建场馆
绵延城市慈善传统
绵延近千年的义庄文化,是无锡慈善传统的基石。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文化的弘扬,能够调适社会群际关系,维护良好社会环境,为城市和区域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凝聚动力和活力。近来,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无锡正在筹建慈善博物馆,组织编撰《无锡慈善史》,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记者了解到,无锡慈善博物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主体工程或将于2024年元旦前后完成。展陈大纲文本已基本完成,进入调整和论证环节。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要加大文物征集力度,丰富藏品与内容,精准传承慈善文化。”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党组书记、馆长张曙峰提出,推动场馆功能叠加,从形态、业态和活态上呈现精彩,打造人文空间,并同步考虑布展、运营,扩大与协会、教育、文旅、媒体等交流融合,助推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博物馆虽然选址在荡口古镇,但不应囿于一地遗址、事迹打造一处只是用于参观的景点。”文史专家汤可可表示,通过全方位展示无锡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把博物馆建成一个集慈善文化展示窗口、慈善理念教育课堂、慈善项目推进现场、慈善文化遗产历史资料数据库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
《无锡慈善史》编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文史专家李广平介绍了该书目前的编撰情况。《无锡慈善史》共分6章,全面展现唐代以来无锡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除了记录无锡慈善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还将发掘慈善的内涵和意义,阐述无锡慈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