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跃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能与此时代共行者,是为时代之先锋;能与此时代共进者,是为时代之力量;能记录下此时代发展者,是为时代之记者、他日之“董狐”。原武警驻无锡某部队政委、后任云南省总队政委张桂柏少将赠我其新作《蹄印深深》,我翻开装帧精美的绿色封面,捧读了48篇、近二十余万字的煌煌论述,感慨油然而生,感叹由衷而出。“文学是一种灵感,其产生必自内心之要求”,除了热血忠诚、激情燃烧,中国军人“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历史传统在这位将军身上得到生动的传承。
文学是文化活动中的一项,虽非政治中的要目,但文学所表现绝不可能脱离现实政治。作为政治组成的重要力量,军队及其军人在所处时代的表现,必然会以文学的形式有所表达。在《蹄印深深》四辑之第一辑《边陲旗海——在汗血岁月淬淘中》中,记载了张桂柏2014年在云南鲁甸抗震抢险救灾的亲身经历。《香格里拉来信》讲述了武警云南省总队及所属迪庆支队在抗震救灾时,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的英勇表现;在灾后重建时,免费送医送药,捐款资助学生,帮助当地恢复生产生活和正常秩序,其事迹令噶丹·松赞林寺丹春活佛大为感动,专门写来感谢信。《边陲,那片热土那群“亲”》则讲述了作者与其指挥的云南武警部队官兵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可以说,字里行间能看出云南武警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急中的援助之情、难中的纾解之情、险中的援手之情,以及危中的鼎力相助之情,感人肺腑。
第二辑《来泼水呀——在七彩河山徜徉中》中,记录了作者与其指挥的云南武警部队官兵和当地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往事:有在西双版纳泼水节上的轻松愉悦;有在佤族山寨里以黑色颜料互相涂抹的“摸你黑”祝福;有在红河哈尼大梯田边一碗红米的深情……第三辑《蹄印深深——在璀璨轶事追寻中》,记述了作者对履职之地曾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怀,有红军长征过滇纪事及今天的变化;有云南陆军讲武堂前的思索。第四辑《风车禾田——在原乡至亲激励中》,作者详述了自己由一名农村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将领的点滴。若概而论之,桂柏所著先为激情燃烧,尽显忠诚卫士的热血忠诚;再为鱼水深情,记录军政军民双拥新歌;再为一往情深,在感悟历史中继往开来;再为乡情萦绕,游子走天涯何曾忘记祖茔?桂柏所记、所言、所论、所感,是为其于时代大潮激荡在心,感怀为志,记而述之,以抒己情。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有言:“人生时间约可分为两节,一为中岁以前,一为中岁以后。人生本体之施受于外物者,亦可别为情感及事功之二部……关于社会政治者言之,则中岁以前,情感之部为婚姻。中岁以后,事功之部为仕宦。”作为军人的桂柏在投笔从戎之时,即投身于军队政治机关从事教育引导之事,至其为校、为将,则亦绵延数十载仍孜孜以求,其所兴于胸怀者,所赋成于文,实亦数十载情感自然而然的抒发。其早岁如此,中岁以前如此,其中岁以后更是如此。桂柏从军队领导岗位退休后,早岁情怀萦绕不去,昨昔亲历犹存于胸,今日情致款款,其所著所述实是前后相因,事件虽有不同,热切情怀却一以贯之,即是在潮涌激荡奔腾的时代,他不因年龄、官职的更替而改变他与时代共情所生发的军人特有情怀,著文言事,以事明理,以理载道。
三十年前,作为集团军宣传处长的桂柏曾为我等上课,激励我等“做好事情读好书、写好文章尽好责,争当一名优秀的政治机关干部”。光阴荏苒,三十年如白驹过隙,我等早已解甲归田,寂寂无闻于乡野。然桂柏少将退休之前,在领导干部岗位上尽心尽力当好“头雁”,殚精竭虑于自己的职责,工作之余,手不释卷,著述不止,积少成多,聚石成山。偶忆昔岁他对我等鞭策训导,亦深知桂柏三十年前所言,即是其三十年来所行,持之以恒,不倦不懈,吐嘱诸语,是为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