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琪
很早就听闻过周国忠的义气轶闻,很多作家文人得到过他的真情相助,例如著名作家高晓声、艾煊,著名画家董欣宾、郑奇等,这些赤诚相待、救人之危的事情,都在他的散文集《四俊散记》中有很详细的叙述。作家杨文隽称周国忠是最“上乘朋友”,“站起来是一把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来是头牛,为群众抒写锦绣文章”。锦上添花不嫌多,雪中送炭见真情。看似温文儒雅的周国忠,也有刚毅的出击。在一次出差途中,车厢里有三个壮汉,蛮不讲理,欺负良善,闹得不可开交时,是周国忠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这样的好人,令我心生敬佩。继《弟弟最后的日子》,《词不达意》是周国忠老师的又一部散文新著。
在《词不达意》第一辑里,有几篇关于收藏的趣事,读来意兴盎然。一方猪食槽,在一般人看来就是毫不起眼的普通石头,周老师却把它们当宝贝,以槽代池,养了些金鱼,有事没事就会临池观望,自得其乐。还有一杆秤,也是周国忠在古旧市场上淘得的。他抚摸着眼前的老秤,看到的是农村的丰收景象,看到的是农民希冀把秤者“一碗水端平”的公平交易,“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无论亲疏,始终不偏不倚。周国忠从传统乡村文化中寻找到了精神的补偿,他漫游在自己创建的心灵家园里。
周国忠玩物不丧志,在收藏中修身养性。一块黄河石会引起他内心的波澜,他会猜想巴颜喀拉山、青藏高原的白云,会联想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进而想到“人,不亦如石,聚天地精气而成、而存、而散?冥冥之中有定数,一切尽皆机缘之或聚或散;可生命时长极短的人,又岂能如石那般悠悠至天荒地老。”他笔下的文玩、奇石、珍藏、宠物都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不只是表现花鸟宠物的活动,更是呈现内在的艺术生命理想。
《词不达意》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还是突出了怀旧、亲情、修身三大主题,着重人情伦理,从身边琐事中感悟世俗人性。优秀的散文首先是体现自我的精神个性,充满自由创作的艺术传统。《词不达意》就呈现出自我的可贵精神。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平淡的语言,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杂记》《庚子夏获赠记事》《癸巳初春断想》等篇,都在袒露着作者的心迹。作者在与紫砂工艺师的交流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资望甚深的紫砂壶名家亚平先生,从一把泥,“读懂了气度和胸怀,读懂了分量、情义和珍贵,也读见了与窑火光焰同样的炽热心肠”。
好的作家都怀有悲悯友善之心。生活中的周国忠细心赤胆,真诚待人,他坚信“众生平等”,强不凌弱,他对一只渺小的蚂蚁都小心呵护,生怕一脚踩到。古人语“人无癖,不可与交”,是有道理的,有爱好、善收藏,这个人一定是大差不差的,因为他对物品都会倾注感情,何况对人呢。
周国忠喜欢宁静的书斋生活,常常推掉许多他认为不必要的应酬,在书斋里静静地苦思冥想。人静气清,尘襟尽涤,静是悟、是禅、是空,“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他说他“词不达意”,怎么会呢?周国忠做事极用心,对文字更是如此。他在率性中不失严谨,在朴素中保持平淡。“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他的许多散文意味深长,阐释含蓄的生活哲理,这是其文学创作的又一个很鲜明的特点。
周国忠的散文,还具有丰富的理性色彩,字里行间呈现出人格的理想意蕴,从而突破了田园散文模式,究诘人生奥秘,叩问生命意义。在《词不达意》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心中的人格理想:以率性散漫遣日子,卑微平静过生活,莫将期许作自许,应当勤勉致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