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铁军
在山奇老师朋友圈看过“回家的路上”配乐短视频后,我的心弦似乎被拨动了,龙年思绪油然而生。
每逢春节,身在远方的人,不仅是思念故乡的美味,更是思念烹制那顿团圆年夜饭的亲人。
今年春节前,年已八旬的大姑花了4个小时,用大铁锅烧出油而不腻、咸里藏甜、甜中带鲜、入口即化的柴火东坡肉;我在小铁锅里摊蛋皮,在砧板上剁肉末,夫人用蛋皮卷肉末做成一条条金黄色的鸭卷鲜;阳台上的石臼里,腌着鲜肥的大黄钻,待风干后黄油干煎加柠檬就是新年里最难忘的一道菜肴;腌制好的咸肉已风干备食。还有阳山桃农老魏家酿的酒,自制的团子与年糕,自留地里的年萝卜与大白菜,以及老友书法家王安石送来的书法挂历、春联、题字龙酒,都让这个年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美篇“龙年的味道”在腊月初推送后,与美友互动中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内心正在涌动的无名情愫,而这种情愫愈近年关就会愈发强烈。
一直以来,我的老家锡南雪浪家家户户都会做东坡肉与鸭卷鲜扣碗这两道年菜,记得小时候的年菜还有年萝卜、荤汤百叶豆腐、红烧猪小肠、蒸腊肉等。
年前某日早晨6点多,微信里传来表妹在大洋彼岸的乡音:“一家大公司邀我两周后去分享中国传统年的习俗文化,小牛哥有没有我妈做柴火东坡肉的小视频?”“有,马上传你!”“收到,谢谢!”
乡音格外亲,这一体会在去年赴加拿大陪女儿女婿过年时,尤其深刻。远在异国他乡,和亲友视频通话,那熟悉而淳朴的乡音听来倍感亲切。
还记得,成都叔叔健在时,每年除夕夜都会准时与无锡的兄妹、侄儿侄女打一通拜年祝福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浓郁乡音,透着无比的亲切热络,叙说家长里短之余,叔叔常会用十分羡慕的语气,一口气报出家乡过年常吃的年菜与点心:肉酿面筋、东坡肉、鸭卷鲜、水芹菜、无锡小笼……我从叔叔的语气里似乎听懂了他十七岁就漂泊在外,暮年以后对家乡眷恋不已的深情。
而女儿移居他乡十余载,同样对祖国、家乡怀有一种特别而深沉的依恋。“我要回家!”“回家的感觉真好!”“爸爸妈妈快点过来陪我们一起过圣诞节吧!”“奶奶的油煎猪排真好吃!”“有爷爷的手写菜单永远陪着我一起下厨房,真好!”……简单的几句乡音,同样让我听懂了女儿浓浓的乡愁。
无论是平时还是腊月,或是除夕的那个子夜,大洋彼岸的女儿、表妹,成都的叔叔,远隔万里、千里传来的乡音,总能让我在兴奋与感动中,又生出几分莫名的甜蜜与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