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太湖周刊

再到钟楼闻书香

  □惠 宾

  冬日的暖阳下,我骑着陪伴多年的老伙计——凤凰牌自行车,来到市中心的崇安寺,去看一看久违的老钟楼图书馆。

  说起老钟楼,无锡人没有不知道的,它筹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是无锡县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公立图书馆之一,首任馆长是钱锺书先生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可见,当时无锡就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播相当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它更名为无锡市图书馆,直到市图书馆新馆建成搬迁。

  老钟楼既是无锡的城市地标,也是无锡文脉昌盛的标志。它是当时无锡地界最高的建筑,顶楼钟室那口大自鸣钟,每到整点或半点总会准时敲响,悠扬的钟声几乎响彻全城。老一辈无锡人常会自豪地说:“我们是听着老钟楼的钟声长大的。”

  初进老钟楼,是上小学时在老师引导之下。那时,老师告诉我:“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极小一部分,如果想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老钟楼图书馆是你求知的不二选择。”由此,我慢慢地与老钟楼打起了交道,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人们可以在那里阅读各种书籍,也可以把书借回家慢慢看。在老钟楼图书馆,我读到了冰心的《寄小读者》和《小橘灯》、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雪花的快乐》等文艺作品,也遇见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在阅读和赏析过程中,脑海中萌发了做一个文学青年的梦想。于是,阅读和写作,成为伴随我至今的业余爱好。

  在40多年的工作生活中,我不间断地坚持学习和练笔,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各类新闻作品1000多篇,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通讯员。退休以后,文学创作的梦想依然在我心中涌动。于是,边学边写、边写边学,经过不断努力,每年都有散文和随笔发表于《无锡日报·太湖周刊》,“文青”梦在老年得以实现,不由得让人感叹“夕阳无限好”。细细想来,写作上的点滴成就,与老钟楼图书馆紧密相连,那里是我文学梦启航的原点。老钟楼图书馆由此成了我一生难忘的地方。

  再进老钟楼,已是许多年后的今天。跨进老钟楼的大门,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我眼前。一楼展陈空间内,有市民正在观赏画展;二楼是“钟书房”,8000多册各类书籍摆放得错落有致,图书分类一目了然。一眼看去,有多人阅读位的长条桌和相对私密的单人位小方桌边,都有绿植点缀。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咖啡和茶饮,环境大方而优雅。虽是隆冬季节,但室内空调开放,只觉暖意浓浓,书香拂面。“钟书房”让人们的阅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置身其间,除了阅读纸质书,还可以通过音频听书,对眼力不好的读者来说实是一种福音。改造后的钟楼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了多样化的体验环境,为书香无锡增添了新的活力。

  老钟楼重新开放以来,市民争相前往一睹芳容。家住清名二村、已经92岁的杨源茂老先生,也不畏严寒,一早乘坐地铁来“打卡”。他用放大镜认真地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高兴地说:“跟儿时记忆中的图书馆不一样了,现在安静优雅的阅读环境让人舒心难忘。”看得出来,他沉浸在书香萦绕的快乐与幸福之中。我也挑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找了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后要了一杯咖啡。喝着香喷喷的咖啡,慢慢翻阅着书,闻着那熟悉的书香,品味着书籍的魅力,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此地、此时,让我怀旧,让我迷恋。

  一转眼,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我迎着晚霞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老钟楼今昔的模样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我一定还要再去,去闻一闻那难以忘怀的一缕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