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宜兴市东氿新城宜居街区更新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我市唯一入选项目。
“宜兴市东氿新城宜居街区更新项目”是美丽宜居城市第一批省级试点项目,也是我省首批五个省级宜居示范街区之一。据宜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约71.4公顷,横跨2个居住社区,片区承载功能复杂多样、相关利益主体众多。围绕高质量推进省级宜居街区建设、解决百姓身边“急难愁盼”现实难题,项目共实施改造工程5类43项,实现了从“居住地”到“生活圈”的转变。
街区改造项目内涵广泛、涉及面广,遇到的问题多元复杂。如何精准把握百姓生活现实难点与改造需求?一套“望闻问切”法让项目精准落地。其中,“闻”通过自身体验、大数据信息分析,推导居民日常活动和行为习惯。“切”则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利益主体人群的诉求,把准街区脉搏,对症下药。通过一系列措施,项目在实施前期便建立了清晰的问题清单与问题地图,为后续改造工作奠定扎实的实施基础。
打破空间限制,从“围墙内”到“围墙外”,构建起的链合空间有效提升了街区整体活力。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一条2.2公里的无障碍健康步道,四个小区、三个公园、两个河道、一个广场被有机串联。同时,通过大量支路栈桥的补充,为百姓织起了一张慢行生活网,将围墙内外点、线、面充分链接、融合,打造了一个宜居生活闭环空间。而通过整合、串联,围墙内外的闲置、低效空间有效盘活。改造后,如今,北市河、枫隐河两岸人流量每小时从31人次提升至75人次。
出则繁华,入则静谧。动静结合,让街区生活秩序井然。将噪声大的空间外迁,节奏慢的空间内建,重新调整围墙内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布设。据临溪花园小区居民介绍,居住区内原有篮球场为住区青年的喜好地,但因离住宅过近常被投诉,始终未能正常使用,考虑噪音扰民,项目将篮球场改为羽毛球场,并在围墙外增设篮球场,既满足了需求也解决了矛盾。
街区不仅有生活,更有文化艺术。“街区创建过程中,我们改造空置的社区用房,建成向艺术家和居民们共同开放的陶瓷美术馆,成为周边陶艺爱好者的好去处。” 居住在东氿新城的陶艺大师说。文化艺术是街区的灵魂,是精神内核的积淀与凝聚,能为居民带来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为筑牢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强大的支撑。通过引入文创企业,闲置的街头绿地活跃起来,利用公共建筑,项目将咖啡馆和社区书屋结合,打造网红打卡地。
如今,街区的公共空间吸引力与黏度大大增强,更多年轻人走进街区。使用公共空间的年轻人比例从26%提升至36%,新增就业岗位约50余个,实现社区治理高效有序。(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