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志刚
如果说周宏伟是无锡文坛今年杀出的一匹黑马,兴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不过当你了解了以下一组数据,可能就会打消这个疑虑。短短一年多时间,周宏伟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文学平台上,累计发表散文百余篇,达十二万多字,其中不乏《北方文学》《天津文学》《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青春》《红豆》等含金量较高的纯文学刊物,其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很不错,令人刮目相看。
我与宏伟第一次相识,是两年前,在惠山区作协“惠山文心”公众号编发他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周家巷》。虽然是处女作,但文笔老练精干,全无青涩之气,令我眼前一亮。进一步了解后才知,他是一名“60后”,文学青年,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是《无锡日报》《无锡县报》的骨干通讯员,曾在一家市属企业里负责宣传工作,企业转制后下海创业,现为商界成功人士。儿子顺利接班后,他重新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文学园地,再拾作家之梦。
宏伟的家乡是惠山区前洲街道。这里是一方底蕴深厚、名人荟萃、诞生奇迹的热土,也是文学的高地,国学大师冯其庸、知名作家周国忠等都出生于此。在他们的影响下,前洲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功底扎实、创作勤奋、成绩傲人的作家,被评论界誉为“前洲现象”。尽管在文学上出道较晚,但宏伟得益于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积淀和刻苦的阅读学习,厚积薄发,创作势头很猛,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半个月前,宏伟将他最近一年多来创作和发表的所有散文作品打包发我,嘱我为其散文集写序。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本个人散文集,我十分清楚此书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敢草草应付,遂认真仔细地通读了两遍,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通篇洋溢着浓郁的江南风情。宏伟从小就生活在无锡玉祁、前洲一带。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全国乡镇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寻常巷陌,纵横交错,河塘水泽,星罗棋布,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有着异常丰富的生活阅历,经历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都成为他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无论是吴侬软语的有机应用、风俗民情的生动体现、人物故事的娓娓道来,还是山川景物的逼真描摹,都彰显着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氤氲着浓浓的江南风情气息。这些作品仿佛是从湿漉漉的江南大地里,刚刨出来的鲜灵灵的莲藕、荸荠,活色生香,充满了生机活力,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二是生动刻画了一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水乡人物群像图。在宏伟笔下,林林总总的人物有好几十个,有妻子儿孙,有父母兄弟,有亲朋故友,有父老乡亲,有老师师傅,还有乡野村民,这些人物,或工笔细描,或简笔勾勒,或挥洒写意,他们置身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活跃在一幅幅背景不一的生活场景里,与作者相互交集,通过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生活在江南农村大地上的芸芸众生相。
三是真实本色的情感流露。由于散文抒写的几乎都是真人真事,因而不矫情、不造作。从宏伟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逼真地感受到各种丰富的情感,有对父母长辈的拳拳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爱侣的眷眷伉俪之情,有对子女儿孙的殷殷舐犊之情,有对兄弟姐妹的浓浓手足之情,还有对恩师师父的深深感恩之情,以及对养育自己的家乡故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情感,或绵绵无期,或丝丝缕缕,或炽热如火山喷涌,或恬淡如明月清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宏伟作品的基本情感基调:本色、真实。
四是语言清新活泼,雅俗共赏。宏伟的文字就像他的为人,简单、直率,而又不失幽默。他的作品里,很少有生僻拗口的文字,大多直白如话;而大量方言俚语的有机运用,则有效增强了文字的灵动性和风趣感。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草根作家,他一方面广泛地阅读国内外优秀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虚心地拜名家为师,结合自己的勤奋创作,力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从文集呈现的文字来看,宏伟已基本找到了这条路子。
文学是一种高雅的人生苦旅。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她,就必须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向更高的目标挺进。衷心期待宏伟能以这本集子作为新的起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学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