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浦江行走片断

  □邹 炜

  活动范围总在无锡和上海之间的我,听闻“浦江”,只知上海,却不知彼浦江是浙江金华辖县,而非黄浦江之浦江。彼浦江,中国诗歌学院院长谢冕先生这么定义——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充满大爱的地方。

  江南第一家

  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是怎样一户大宅门,配得上“江南第一家”这样的称号?未及走近,便已望见,九座高大牌坊卓立,似在迎接前来一探究竟的我们。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位于金华浦江郑宅镇。据说古镇原名感德乡承恩里。始迁祖郑淮,求学于浦阳先儒朱恮。朱恮见郑淮品学兼优,便将外甥女许配给他。北宋元符二年(1099),郑淮携家迁居此地,为纪念郑氏先祖,将原来的香岩溪以祖先之名改为白麟溪。

  郑氏迁居浦江后,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同财共食,鼎盛时期“食指三千”,即3000人同锅吃饭,创造了家族治理的奇迹。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是郑淮之孙郑绮。郑绮公主张“孝义立身、肃睦治家”,提出“义居共炊”。某日公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于先祠,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明洪武十八年(1385),当时的郑氏家族家长又兼当地粮长的郑濂,诣京师,太祖朱元璋问其“治家长久之道”,郑濂对曰“谨守祖宗成法”,并以《郑氏规范》进呈。太祖看后大为感叹,于是御赐“江南第一家”金字招牌。

  古镇至今保存着郑氏宗祠、昌七公祠、昌三公祠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始建于元初、占地约6600平方米的郑氏宗祠,结构宏大,风格古朴,祠堂入口处的古柏枝干遒劲,传说是宋濂手植。当年宋濂来此,收集了郑氏家族的家规典范共计168条,带回都城,将其作为修订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宗祠周边还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郑义门入口处象征九世同居的牌坊群,其规模之大、含义之丰,当是全国之最。

  白麟溪穿镇而过,溪上十桥九闸,两岸花木繁盛,溪边民居鳞次栉比、青砖黛瓦,居民们仍在用溪水淘米洗菜……平生别无念,念念只麟溪——这般美好啊,难怪乎会吸引郑氏家族的到来,并在此书写家族故事。

  南岸有碑亭,上刻元代翰林学士承旨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表达了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郑义门,是人类发展、家族演变的一段醒目轨迹,在九百余年的实践检验中,超越时空,给我们以某种启迪。

  嵩溪

  浦江县东北部有座鸡冠岩。鸡冠岩下有个村。两条山溪自山上流下,穿村而过,在村南汇成嵩溪——嵩溪村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存续了千年的古村落。宋时有徐姓人家见这里山川秀丽,便来此落户定居,繁衍生息,渐成嵩溪第一大姓。村内另一大姓为邵姓。两家在历史上都是名人辈出,在村上也都建有自己的祠堂,祭拜自家的祖宗,和谐相处了几百年。

  村里的民居随地势而建,密集又错落。清一色的石板路,弯弯曲曲,四通八达,全赖村中乡贤自民国初年起几十年的改善和修建。

  如果没有那些木质指示牌,不知道这些路会把我带到何处。指示牌告诉我往哪个方向是七份头、仁德里、塘角里民居,哪个方向是取魁堂、八字台门、百子石山墙,哪个方向又是花厅、亢禧斋、古三层楼……

  刚到村口,我便被溪桥之下的水流诱惑。小半天的古村行走,这诱惑无时不在。自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便在溪上以硕大的石头垒砌建桥,历经千年,留下长达千米的石桥,又于桥上建房铺路,使溪成为暗溪,每隔一段留有“取水口”,溪水若隐若现,宛如“坎儿井”。于我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人间奇迹!

  经过暗溪入口,循台阶而下,溪中流水不湍,却也淙淙有声。如若暑夏前来,这别有洞天的开阔暗溪,一定是纳凉最佳处。

  嵩溪最初因为烧制石灰而出名。当地石灰岩资源丰富,开窑制灰便成传统营生。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周边十里百乡的人家盖房子,都去嵩溪买石灰。嵩溪一时富户遍地,繁华程度堪称“小杭州”。

  嵩溪石灰生意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早期。在五花八门的建筑新材料冲击下,嵩溪的石灰窑已全部关闭,但采石制灰留下的历史痕迹,比比皆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大概是嵩溪的古民居尤其坚固和精美,古朴典雅,代代传承。村里拥有1500多栋古建筑,这样的规模,在浙江的古村落中,或可称第一。

  村里的房子都是石砌的墙,但不是整齐的大型条石或块石,而是拳头大小不规则的石块,也就是烧制石灰后的石渣。经高温烧制的石块多孔变轻,成为砌墙的绝好材料,甚至凝结出彩秞,在阳光辉映下,会呈现不同色彩。嵩溪人把这些山墙叫作百子石山墙。

  四教堂,初看名字,以为念“四-教堂”(就是个教堂),去了才知道应该念“四教-堂”。民国初年徐氏修建,一为供奉祖宗容像,二为风水建筑,三为私塾。“四教”两字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浦江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而嵩溪,则是一个盛产诗人和画家的地方,康熙时就有嵩溪诗社存在。在这里,村民们既能挽起裤腿下田干活,又能挥毫泼墨、吟诗作画。在他们眼里,自家门前的四时晴雪、炊烟月色,皆可入画。

  行走村中,家家户户门上都张贴着手写诗句或吉语的红纸。房子门楣上都写着“芝兰之室”“雨卷帘珠”之类的字眼(后者有说是从左到右念成“珠帘卷雨”,取自《滕王阁序》“珠帘暮卷西山雨”),笔力遒劲有力。窗户上方则绘有兰花、松鹤、鲤鱼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细究起来,这些文字和图案,大概能反映嵩溪的历史风貌、民俗民情及嵩溪人的文化特色、生活习惯。

  邵氏宗祠门内,十来个老人坐着闲话。他们对我的贸然闯入毫不讶异。是啊,我只是前来观光、采风的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对于他们,有什么稀奇的呢。

  嵩溪村口,建有两个门,东为方门,西为圆门。这一方一圆,是嵩溪人世代信奉的哲学——出村走东门,意为出门走四方,为人要方正;归来则走西门,意为衣锦还乡,骑上高头大马也不能忘了圆润通融之风。

  我从东门走出了嵩溪。下一次来,要从哪个门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