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 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传统环境营造技艺是一种经验技术,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是古人在与自然不断地对话与磨合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元素的巧妙应用是其中关键的部分,技艺背后蕴含的生态智慧以及某些经济成本低、易操作与维护的技艺仍然可以为今天的环境营造所借鉴。但是反观现实情况,对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误读”或“误用”现象比比皆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方法将有价值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微迭代?这是知识传承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课题。
由华亦雄撰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江南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生态审美评估研究》一书,正是从“地方知识创新传承”的角度探索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路径。全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从理论转化、体系架构到实践应用,层层推进,完整展现了一次地方性知识的微迭。
书中首先从生态效益、文化特质与形式美感三个层面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借助“他者的视角”——生态审美重新挖掘江南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且借助评估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生态审美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得原本模糊、感性的知识内容逐渐清晰,将传统技艺中科学理性的部分变得可视化,通过评估工具积极建立传统技艺进入当代设计的有效决策方式。
真正的创新必然需要立足于长期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华亦雄自2008年起就开始针对传统环境营造技艺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考察和古籍查询。在重新审视和评估了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生态及审美价值后,她后期的思考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转向对传统技艺的激活研究,并且通过对大量一线设计师的调研与访谈,深挖传统技艺在当前式微的症结所在。作者本人常怀“尽我所能”的赤子之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造一种协助设计师应用传统技艺的决策工具的研究中。
中国目前正处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期,影响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实施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思想观念,而非技术等具体的物质因素。书中大量的调研实例也证明,审美误判是传统环境营造技艺被弃置或被误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能够出现一种引导设计师、甲方从生态审美角度思考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置入当代生活空间营造的评估工具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每一种地方性知识都是特定情境下人们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做的集体性努力,其中凝结着的经验与人类智慧弥足珍贵,不能因为它们与现代知识体系之间的部分不兼容就将它们遗忘或忽略。本书极具创新性地将评估工具与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进行了链接与转化,创新要素成为传承保护的关键,这也是作者挖掘传统营造技艺“新质生产力”一种有益探索。
相信本书能够为设计、艺术、非遗保护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设计人员与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能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