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袁梅芬家庭:

用爱谱写超越血缘的“亲情赞歌”

  “儿子一家每天都会回来吃晚饭,女儿一家到了周末也会回来,全家人热热闹闹话家常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光。”最近一段时间是服装店的生意旺季,但对于江阴市华士镇的袁梅芬来说,即便再忙碌,也要准时回家给一家老小做上一顿热乎乎的晚饭,她和老伴徐兴鹤一个忙着招呼大家,一个已经开始动身收拾,夫妻俩配合得十分默契,这一幕是无锡市文明家庭袁梅芬家庭的日常。

  一个普通个体经营户家庭,为何能够被江阴人家喻户晓?记者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初,袁梅芬与徐兴鹤结为夫妇。从小失去父母的她,和丈夫先后在1984年、1990年抱养了两个弃婴,1989年又收养了孤老赵松林,5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家。“我们的父母都早早离世了,所以家庭对我们来说尤为珍贵。”袁梅芬常说,领养孩子收养老人,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每个家庭都好了,社会就好了。

  为了这个特殊家庭和睦、幸福,袁梅芬夫妻一路悉心用爱浇灌。儿子徐能是一个早产儿,小时候体质很弱,袁梅芬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白血球高导致,于是东凑西借花了5000多元给他治病。“不想让孩子吃我小时候吃过的苦。”袁梅芬对待徐红、徐能姐弟像亲生孩子,也从不避讳谈他们是领养来的事实,但在姐弟俩心里,妈妈比亲妈还亲。

  20世纪90年代初,袁梅芬的服装店生意一般,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她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步行到张家港卖菜。有人曾问她,自己的日子又不宽裕,还添了两张小嘴,日子怎么过?袁梅芬夫妇从没有抱怨,只是觉得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既然收养了他们,就要对他们负责,“当妈妈的就算锅里还剩最后一口饭,也要留给儿女。”

  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徐红、徐能姐弟从小就很懂事,不仅独立能力强,还知道体恤父母的辛苦,一有空就会帮父母分担家务。“从孩子们懂事起,我就教育他们对人一定要有诚信,这是我们的家风家训。”袁梅芬说,除了身体健康,她期望孩子还能懂得感恩。凭着“诚信”二字,袁梅芬服装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家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圆满。

  如今,袁梅芬家庭已是三代同堂。她经常会带着家人一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带头捐款给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给敬老院的老人送去营养品,给下岗在家的姐妹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连续多年为年近九旬的孤寡老人张老太支付清洁工的工钱……“这一辈子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两个字——‘坚强’,要学会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好人。”袁梅芬说。(唐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