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因“巧”而成的一本中日传奇之书

——读《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隔世的眺望: 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永山央 口述 关口加代 译

  岑献青 执笔

  南京大学出版社

  “无巧不成书”,这是我对过去一些文艺出版物,特别是那些情节拖沓却又要用各种“巧”来硬凑的电视连续剧之固有印象。正如“无巧不成书”条目的解释那样,“没有巧合的情节就编不成故事”。

  不料,这本经友人推荐后阅读的《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让我对“无巧不成书”有了新的认识:这,还真是“无巧不成书”!

  此书是“铁血年月里的一段平民历史”,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在华日籍职员与他中国义母的一段人间传奇。因为这位中国义母不但是我的亲戚,后来还是同住一个大院的邻居,所以在图书馆寻觅不着的情况下,特从网上急购一本一睹为快。

  当年的日本青年永山央因身体原因幸运地躲过了第一次兵役,但他却想来中国,在报考一家商行被录取后他来到无锡,和女房东王兰(我伯母之姐,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一家渐渐结下了“生死之交”(永山央语)。他1941年至1946年在中国期间(驻锡仅一年左右),王兰断断续续给他写了50多封信,如慈母般地讲明事理,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之罪恶,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来自敌国的年轻人,他开始帮助每一个与他相遇的中国人。直至晚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义母对他的教诲。

  以下才是我们的正题:此书如何而来?有多少个巧合才成就了这本书?

  第一个巧合:永山央为何要来中国?若是他不来中国或不以职员身份来中国,那就没有了此书的基础。据永山央自述,他在中学四年级时,开始阅读一份伦敦出版的英文报纸并向其投稿,结果收到了世界各国很多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一封来自冰岛,信的末尾写道:“我读过赛珍珠的《大地》,对中国有了一些了解,但对于日本,我却不太了解。”这封信引起了永山央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位远在北欧的读者都了解到了中国,而他作为近邻却没能做到。于是他找到日文版《大地》,阅后感是:中国的百姓都很善良!但这是和当时日本政府的宣传相悖的,所以永山央想到中国来亲眼看一下真实情况。他知道在当时扩大战争的情况下,自己很可能会被第二次征召(1945年5月,他果然又被征召,幸不久日本投降)。他“希望在下一次入伍通知书到来之前,能够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而不是盲目地把枪口对准中国”。

  第二个巧合:永山央来到无锡后,因宿舍有个打麻将成瘾的日本职员,每夜很难入睡,经人介绍,他成为王兰的一个房西,然后就有了书中主要故事情节的开始。

  第三个巧合:1946年回国前,他把信件托付给在上海的朋友刘时忠(中日混血儿),不料几年后,刘时忠也要回国,就把信件交给了妻子在上海的姑妈。刘妻的父亲是在日华侨,与永山家是世交。巧的是妻妹郑富美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丈夫先后到无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永山央托她寻找王兰,她找了几次,后来形势发生变化,也就没有继续。郑富美初回国去上海姑妈家时,姑妈就把永山央那包信件交给了她。但她当时只会讲简单的汉语,根本看不懂信件内容,所以就把它们搁在储藏室的角落里,书中的主要写作材料就这样得以完整保存。

  第四个巧合:永山央能来上海进修,也充满了巧合。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后,永山央就有了前往中国之念。等待多年,有一天乘车时,他发现赴中国短期留学的广告,便兴冲冲跑去报名。接待的人见他已近七十岁了,很是犹豫,推托让他先去体检。体检时发现胃部有阴影,吓了他一跳。幸在专门的肿瘤医院复查确认没有问题,他这才能坐船前往上海。如来不了上海,此书也不可能完成。

  第五个巧合:永山央1986年到上海后,就试着往无锡老地址写信,收信人写的是王兰女儿王双丽(当年十岁左右),王兰已于1977年去世,女儿也早赴海外。信被负责任的邮递员(这里我替书作者补充:那时的邮递员姓胡,是人民路支局的一个小伙子,1985年我搬出姚宝巷老宅前常给我送信件,因此很熟,他骑一辆二八大杠邮政自行车,一天两趟穿行在狭窄的街巷,给居民投递报刊和书信)送到了王双丽的堂叔王汝霖先生那里(距我家老宅仅十多米,王先生是多才多艺的市二中老教师),他给永山央回信说明了情况,并把王双丽的美国地址给了永山央。如此,时隔四十年,两人终于联系上了,也有了书中后面的诸多补充内容。

  第六个巧合:找到了义妹王双丽,永山央还想找到在无锡的另一位义妹郑富美。他按原先的地址找去,巧的是郑富美还住在那里(若是遇上后来的大拆迁,结果还真不好说)。一见永山央,郑富美又惊又喜,拉开储藏室的门,从黑暗的角落里找出那包信件交还给他,成书的主要材料时隔几十年又回到了原主手中。

  第七个巧合:本书执笔者岑献青女士在东京相夫教子时,结识了跟她丈夫学汉语的关口加代女士。2002年,关口加代邀她一起去看望同在一个学习小组学汉语的永山央。熟识后,永山央开始讲述他在中国的往事,并捧出了那些信件和照片……深受感动的岑献青想了很久后,找到关口加代:“如果你愿意,我们来做一件可能有意思的事情吧。”于是,我手中就有了由永山央口述、关口加代翻译、岑献青执笔的这本书。

  不过,经历如此“七巧”而促成的此书,出版却前前后后用了二十年时间,经历了数个出版社,最后被一名叫陈卓的年轻编辑执着地从北京带到了南京,在当年日寇大屠杀的发生地,在2022年9月正式出版。主人公永山央于2012年以94岁高龄辞世。

  □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