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探索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瞿立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现代化建设主体,高校毕业生则是城市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2024年上半年,无锡引入新增社保的大学生达5.1万人,在锡高校2024届毕业生留锡就业率34.56%。着眼城市未来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的价值实现,无锡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深入实施“锡引”工程,注重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提升在锡高校毕业生留锡就业率,引流更多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归国青年来锡就业,使无锡成为各类人才的“优选之城”“理想之地”,促进城市位势和能级的跃升。

  以教育之光点亮城市未来,深化产教融合,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成为城市发展之要,产业结构与商业生态的重塑,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并持续迭代,对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锡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特长、树立远大志向,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体而言,要着力推进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人机合作学习,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氛围;基础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素养、技术与工程素养的培养,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探索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围绕无锡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高水平双向开放枢纽的城市定位,聚焦无锡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避免办学趋同化,紧扣校企供需对接精准发力,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优化招生结构,加大理工科(类)招生比例,开展交叉学科建设,设计推出跨学科课程,强化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阶梯式培育,加强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培养,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让企业与人才实现“双向奔赴”。

  以科技之火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科教融汇,提升企业创新牵引力

  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全面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必然选择,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无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举全市之力,统筹科技力量攻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高地,吸引、集聚全球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

  具体而言,要系统分析创新资源禀赋,规划布局全市科技创新战略方向,整合各级各类经济功能区和科创载体资源,避免板块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机制与科研评价机制,建设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投入效能,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权;强化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创新链管理,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汇聚融合产学研创新主体,激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高端化全链条,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创新体验中心进校园,展示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通过学生的试用测试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发现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短板与不足,让学生在与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的互动中培养创新思维。

  以人才之力引领持续发展,引育用留并举,构建人才成长新生态

  人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着眼城市长远发展,无锡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要素、活跃创新活动,建构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具体而言,要增强国际人才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引进头部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总部等高能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建构网络化产业集群与链式产业链,提供丰富、高水平的就业机会,促进人才链建设与产业链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与人才相互成就;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建构多元共建的人才发展支撑平台,打造人才供应链;以政府引导基金为基础,加速发展耐心资本,建构以创投为核心的创新资本供给体系;集聚高品质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梯队,引育专业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鼓励创新的人才引育与竞争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广泛开展国际科技活动,打造国际人才交流高地;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人才全周期服务与保障体系。

  以人文之美丰润城市精神,科技人文协同,做强城市聚才强磁场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用好科技的硬核力量,而城市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人文景观则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标志。科技与人文协同,有助于塑造立体丰满、可感可及的城市形象,锻造持久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活力与人才活力良性互动,可持续地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

  为此,无锡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千年文脉与时代脉搏相连相通,促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弘扬攻坚克难的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兼容并包的融合共生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传承“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技为民,将科技创新贯穿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推进现代科技应用于文旅消费场景,以科技来承载和激活文化旅游,推动长江文化、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数字再现,将抽象的文化转化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擦亮“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名片;推进城市文旅消费年轻化、时尚化,把流量变成“留量”,营造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更加宜居的“潮流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无锡要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一体布局、集成改革、久久为功,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让人才对无锡更向往,青年在无锡更有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